小儿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是对结核杆菌或其产物的过敏反应,多见于结核杆菌首次侵入机体所引起的原发结核患儿。结核杆菌有4型: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而对人体有致病力者为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数由人型结核菌所引起。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较强,除有耐酸、耐碱、耐酒精的特性外,对于冷、热、干燥、光线以及化学物质等都有较强的耐受力。湿热对结核菌的杀菌力较强,在65℃ 30min,70℃ 10min,80℃ 5min即可杀死。干热杀菌力较差,干热100℃需20min以上才能杀死,因此干热杀菌,温度需高、时间需长。痰内的结核菌在直接太阳光下2h内被杀死,而紫外线仅需10min。相反在阴暗处可存活数月之久。痰液内的结核菌如用5%的石炭酸(苯酚)或20%漂白粉液消毒,则需24h方能生效。
疱疹性病变是由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巨噬细胞所组成的结节,并无结核杆菌,有人发现过干酪化改变。
疱疹表现为细小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小结节,直径1~3mm,典型位置是在角膜缘,其周围的结膜呈扇形充血。疱疹亦可发生在角膜上邻近角膜与巩膜接连处,有时几个疱疹在两眼或一眼的不同部位同时或相继出现。可消失而不留痕迹,或表层脱落,形成溃疡后愈合。但疱疹发生在角膜上,则形成溃疡后,每留有瘢痕。当结膜单纯被侵时,一般无自觉症状。当角膜受侵时,可有轻度流泪、畏光疼痛及睑痉挛等。较严重时伴瘰疬性面容,此时有鼻黏膜肿胀糜烂,有脓性分泌物,嘴唇肿胀、皮肤湿疹样变化及颈淋巴结结核。当疱疹向角膜中心蔓延时,可后遗角膜瘢痕,甚至影响视力,此种类型目前已极少见。疱疹性眼炎具有高度的复发趋向,时好时坏,增加损害视力的机会。
临床表现特点加上有结核病接触史,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等可助诊断。
1.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染机会 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是小儿结核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涂片阳性结核病人,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根本措施。婴幼儿患活动性结核,其家庭成员应作详细检查(摄胸片、PPD等)。对小学和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能有效地减少小儿感染结核的机会。
2.普及卡介苗接种 实践证明,接种卡介苗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卡介苗为法国医师Calmette和Guerin在1921年所发明,故又称B.C.G,我国规定在新生儿期接种卡介苗,按规定卡介苗接种于左上臂三角肌上端,皮内注射,剂量为0.05mg/次。划痕法现已很少采用。卫生部1997年通知取消7岁和12岁的卡介苗复种计划。但必要时,对该年龄结素试验阴性儿童仍可给予复种。新生儿期卡介苗可与乙肝疫苗分手臂同天注射。
接种卡介苗禁忌证:阳性结素反应;湿疹或皮肤病患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1个月);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或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