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反复发作怎么办
足癣,中医又称湿脚气、脚气疮,俗称烂脚丫。湿脚气是临床中比较常见而又难治的病症。中医认为,引起湿脚气的原因有久居湿地,或水湿浸淫,或夙体有湿,郁而化热,湿热走注于下;或过食辛辣生热,热蕴而生湿,湿热胶结而下注;或寒湿浸淫,或淤血血阻脉等。南京春夏之交气候闷热、潮湿,故此病发病率较高。
中医理论认为,湿脚气虽为皮肤病,但与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及各器官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内治方法亦不容忽视。在采用外治方法的同时,可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湿脚气当以清热利湿、温阳散寒、解毒杀虫、止痒止痛为治则。常见有三证:湿热脚气、寒湿脚气、淤血寒毒。辨证分治:1.湿热脚气证: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红,苔黄,脉沉或无变化。其治当清热燥湿,温化止痒。可选用苦参矾石汤,既可内服又可外洗。2.寒湿脚气证: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黄水,或麻木冷痛,或溃烂蜕皮,手足不温,甚至脚趾肿胀,舌淡,苔白,脉沉。病变证机是寒湿浸淫,肆虐肌肤营卫,导致肌肤既不得气血所荣又被寒湿所肆虐,以此而变生为寒湿脚气病理病证。其治当散寒除湿,温化止痒。可选用鸡鸣散,本方既可内服又可外用。3.淤血寒毒证: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疼痛,或浸淫流脓血水,脚趾颜色暗紫,或痒痛,或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质暗,苔薄,脉沉。病变证机是淤血内阻,淤血与寒毒相结而浸淫肆虐,以此而变生为淤血寒毒病理病证。其治当活血化瘀,散寒解毒。可选用桂苓乌头汤,本方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内服方剂也可选龙胆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处方,可选用中成药如:MR3老中医龙胆泻肝丸、双黄连口服液等。外用方剂可选用:足癣粉、六一散加明矾粉、二矾汤、皮肤外洗二方或苏蒲洗方、藿黄浸剂、鹅掌风浸泡方、苦矾洗涤剂、清湿杀虫方等,也可选用各种癣药水外搽,如宝岛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普癣水等。
采访专家:鼓楼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包军,擅长皮肤美容及性病诊治,主诊痤疮门诊。
专家介绍说,皮肤癣病由真菌引起。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22℃~36℃,相对湿度95%~100%。
而足癣发病率高和跖部多汗、无皮脂腺、表面偏碱等特点利于真菌生长、繁殖等因素有关。包军说,足癣一旦发病,常为双侧感染。
据悉,足癣的致病菌9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足癣在儿童身上相对少见,青春期以后发病率增加,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临床一般分为三型: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足的病变常发生在第三、四趾和第四、五趾缝间。由于该处皮肤较薄嫩,相互紧密接触,不透气,易潮湿,局部皮肤浸渍发白,呈腐皮状,揭开腐皮见鲜红色的糜烂面甚至裂隙,伴渗液。有时发出恶臭,瘙痒难忍。如果过分搔抓会引起丹毒,影响下肢活动。
足癣是可以治愈的。一般使用外用抗真菌霜剂治疗即可。外用药应在睡觉前洗足后涂搽,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对肥厚的角化过度型足癣可使用局部封包治疗,即外用抗真菌药膏后用塑料薄膜包扎数小时,每天1次。足癣外用药治疗一般需连续2-4周,否则极易复发。
对外用药治疗效果不好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1-2周,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上述药物对肝功能副作用轻微,但既往有肝脏病史者应慎用,必要时监测肝功能。
包军说,影响足癣疗效的因素很多。致病癣菌分布的广泛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长期性。治疗失败最常见原因是使用药物时间过短。在治疗同时还应采取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袜子,不与其他人共用拖鞋、浴具等以免交叉感染,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足癣要同时治疗。注意鞋袜的消毒。真菌细胞壁含有甲壳质和纤维素,对外界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力。紫外线不能杀灭真菌,所以日光曝晒对真菌无效。但在100℃左右大部分真菌较短时间可以死亡,因此煮沸消毒既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