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案19年未破
清华大学92级化学系才女朱令,遭投毒,铊中毒,现四肢瘫痪,近乎植物人。此案成无头惨案,19年未破至今。
原本一桩十九年未破的疑案——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几乎石沉大海。而由复旦投毒案的水落石出而勾起,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世纪之案”。
他说道:大量网民的介入正在形成一个声援朱令的舆论场,而且这种声援和抗议开始超越国界限制,超过10万人在白宫官网请愿要求驱逐正在美国的朱令案嫌疑人孙某,使得这一事件迅速被提升到国际影响的层级。
其实,“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中国的国家形象绝不会因为一起刑事案件而得到颠覆,即使在美国也有像辛普森案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相反的,我们应该从近段时间的一系列事件中,看到中国司法的进步。无论是河南赵作海杀人冤案还是浙江张氏叔侄强奸冤案在媒体的曝光、无论是复旦学生投毒案还是朱令铊中毒案在网上的热议,无不说明了曾经铁板一块禁莫能言的中国司法,终于向透明化、法制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互联网时代新的话语权力格局下,中国司法和其他的行政部门一样,面临着新的舆论监督生态环境。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在渴望司法更加透明的同时,也要警惕部分网民在获得话语权后一时喧嚣、缺乏理性的表达会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的影响。
言论虽然自由,但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无限自由,说什么话,是要负什么责任的。网民的嫉恶如仇、同情心理我们都能感受得到,有的也参与其中。但在发言之前先弄清事实真相,以免好心办坏事,被不良人群利用,产生跟风现象。其实,媒体有义务和权利引导网民,避免舆论伤害无辜。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