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铊中毒案投毒者父亲为山东邹城交通局长
“常某平时很少说话,在班级里平时很少有露脸的机会,是一个不被别人注意的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机电系材料06专业的学生小王(化名)告诉记者,“不仅仅是和女生,他和同班的男同学之间关系也似乎不太好,给人的感觉很不合群”。
曾和常某有过多次接触的中国矿业大学老师张明(化名)说,“以前我曾代过他们的课,常某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木讷,思维并不是太敏捷。而且偶尔还出现旷课的情况。成绩也很一般。”
前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徐海学院党委书记刘坚称,常某性格内向,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
案发后,徐州警方于6月10日深夜在3名中毒者居住的宿舍718、715房间进行调查。检测表明,中毒的3名学生的茶杯中有铊的成分。那么,既要熟悉3人,还要熟悉三人水杯,而且有出入718和715两个宿舍的便利,他会是谁?警方根据718宿舍同学的介绍,很快锁定了以前曾和中毒者牛某、李某、石某是同一宿舍的常某。
办案人员说,常某性格内向,对牛某、李某、石某经常在一起玩耍而不理睬自己,心里感到很不满,曾多次要求辅导员调换宿舍。
一个中国矿大大一学生,仅仅因为同学没有理睬他,而向同学下毒。这件事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加爵———那个在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同学心目中沉默乖巧的学生,却残忍地连杀4名同班同学。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校园案件使人们不禁疑惑: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不少案例表明,大学生相当多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人格的自我中心,容易变得孤僻、内向和脱离群体,易于沉迷网络、录像等。而另一项调查也表明,一些大学同学之间的沟通不畅,没有认同感,而大学时期是需要得到认同的。孤僻而得不到外界关怀,使得这类人经不起挫折,选择攻击报复。这个向3位同学投下铊毒的大一学生就是一个例子。但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同学们早一点注意到常某的心理,学校多一点关心爱护,情况又会如何呢?铊中毒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只有一个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才能及时为那些可能爆发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帮助他们调节心理,健全人格,化解危机,走出困境。
“中国矿业大学3学生铊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常某因与同学关系紧张,为了报复而投毒。联系起前几年的马加爵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心理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毒者应是患上心理疾病。
对于常某的行为,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国分析认为,从常某的行为来看,这已经不是心理障碍了,应该是患上了心理疾病,而且到了妄想性质的程度了。这类人最初不善于和别人沟通,有着社会交往障碍,认为别人疏远他是故意的,自己越来越感到孤独,最后便形成了固执的想法,认为别人是歧视他,并容易做出过激、冲动的行为。
陈建国说,从门诊上来看,不善于和别人沟通、存在社会交往障碍的大学生比较普遍,前来心理门诊就诊的有“心病”的大学生中,不善于和别人沟通、存在社会交往障碍的就占到了50%至60%。这类大学生的症状多比较轻微,应属心理障碍,达到心理疾病的还比较少。不过,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人群如果不注意干预,将会发展到病态的程度,有可能做出过激行为酿成悲剧。“我们就接诊过这样的大学生病人,他们也是因为不善于和别人沟通、存在社会交往障碍,感到非常孤独,最终心理就产生了想伤害别人的想法,有的已经和别人打架了”,陈建国说。
相关统计发现,目前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据估计,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至25.4%,并且还有上升趋势。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比较少,心理较为封闭,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显得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心理就会出现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问题解决不了则会形成障碍,心理专家提醒,大学生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多和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如果还是无法调整过来,最好向心理医生求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