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9年精神分裂症病史 父母为何没发现
“这病是可以治的,很多人都治好了。”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焦公凯说。
“我们这儿有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了,还考上了公务员呢。现在还自己开车!”焦公凯口中的“孩子”虽已成年,但每年仍和父母到这里复诊一次,看看药物是否需要调整,“这个孩子被治好,归功于他的父母,特别配合治疗,遵医嘱,对孩子也有信心。”
让病人吃药,是件难事。“医生,能不能别给我家孩子吃药?就多跟他谈谈,用心理治疗行吗?”每每听到这样的问题,焦公凯总是很无奈。有时候,说服家长比说服孩子还难。
“精神症状要吃药的,光靠心理辅导肯定不行。”这是几位精神科医生共同的感触。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需要环环相扣。不仅仅是精神分裂症,很多精神疾病都需要综合治疗。
而家长主要担心的是药物副作用。“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动物、人体试验,再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后,证明安全、有效才能被政府批准应用于临床。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毒副作用都不大,对大脑及全身各个脏器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伤。”焦公凯说。
她看到很多反复来看的孩子,都会很心疼,很可惜。本来通过住院期间的治疗、调药,孩子已经好转很多,回去后只要按照医嘱继续服药即可。但是往往,一回去,家长认为药总是有副作用的,既然好了,就不用吃了,要么就总想着减量。结果功亏一篑,孩子的病情再次发作,送进医院。
“多次反复的发作,反而会加重病情,让治疗难上加难。”焦公凯说。
因此,儿童精神科医生治病的最大特点是,既治孩子,又“治疗”父母。
焦公凯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儿童行为情绪问题心理干预的家长系列讲座课程表,比如“情绪管理——如何认识、调节您和孩子的情绪”,“如何为您的孩子选择恰当的治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样有和家长互动的课程。一位患儿家长在参与后写道:
“每一位患儿的家长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历程。从不明白到慢慢了解,从最初的迷茫到逐渐建立信心,从绝望到看到曙光……治疗最初的半年起效不明显,但是从参加了家长课程之后,慢慢了解了疾病的原因和发展,了解了孩子的心情,知道作为家长在治疗期间应该做些什么……”
“孩子的心理世界是在发育的,受环境影响”,潜在患病风险来自学业压力、关爱缺失等
杜亚松一直记得在外滩跳江的一名孩子。
作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他聊过的孩子不计其数。
这名跳江的孩子是安徽省的高中生,原本成绩很好,但觉得学习压力很大,而父母又不能体会到他的压力。于是某天他就骑着自行车从合肥离家出走,辗转几个城市,半个月后骑到上海。在外滩游览时,他突然跳江,被救起后送到杜亚松这里治疗。
和他交流后,杜亚松认为孩子并没有患精神疾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压力,“孩子的心理世界也是在发育的,会受环境影响”。
2002年印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估计,中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而真正患病并来诊治的孩子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正常”孩子所遭受的情绪障碍、压力实际是难以预估的,具体有多少孩子可能存在潜在的患病风险,尚为未知数。
“在心理问题或者障碍的孩子中,真正由父母带来治疗的孩子,仅占需要治疗的孩子也许十分之一都不到。”程文红说。
张婷(化名)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的校医。据她说,这所中学被诊断有精神疾病并休学的学生并不多,一年约有两三名,但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却是她明显能感受到的。这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成绩,“学业上的竞争在这里太明显了”。
前一页[1][2][3][4][5]下一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