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的中医病机治则探讨
脊髓空洞症的中医病机治则探讨
王殿华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是一种主要累及脊髓的缓慢进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脊髓内空洞形成、脊髓积水及胶质细胞增生。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阶段性、分离性疼痛、温度觉丧失,触觉及深感觉保存,肌肉萎缩、无力及皮肤营养障碍等。中医文献无相应病名,据其主症应属于中医痿证或痹证范畴。本病实为一难治性疾病,从中医方面探讨其病机与治则,寻求有效方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脏腑、经脉生理解剖及功能
1.督脉循行路线及生理功能
督脉属奇经八脉,为阳脉之海,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素问骨空论》)。是丹田和脐下肾间动气之所在。其循行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灵枢营气》),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其支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素问骨空论》) 。
督脉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督脉为原气所发,能温煦脏腑,敷布命火。②总督诸阳:联系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调节全身阳经,总督一身阳经之脉气。阳气足则髓充骨筋柔,络脉畅通。③反映髓、脑、肾的功能。
2.中医对髓的论述
约有三种:一曰脊髓,奇恒之府中所说的髓,应当是脊髓(包括脊椎管),如《素问刺禁论》中提到刺脊间中髓之伛,王冰注:脊间,谓脊骨节间也。伛偻,身蜷屈也。是说脊髓的部位在脊间,而且与运动有关。二曰脑髓,髓隶属于脑是因为脑为髓海,是脊髓汇聚之处。脊髓藏于风府以下,椎骨之内,下贯尾骶,上通于脑,合称为脑髓。三曰骨髓,是指脑髓、脊髓之外而分布于骨腔内的一种膏样物质,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骨髓不具备脊髓的功能,但与脑髓同由肾精化生,所以又有一定的联系。
3.肾及髓的生理功能
肾有藏精之职,主骨生髓通于脑,寓含元阴、元阳。肾藏精,精化为气,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并调节人体的生理代谢和功能活动,并可充养督脉,精足气充督脉充盈;精生髓,精足髓满而充实,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髓的生理功能:①养脑:脑为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脊髓与脑髓相通,具有补充营养脑髓的作用;脊髓是脑的外延部分,脑对肢体的支配活动需脊髓的作用才能实现。正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所说:脑者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下至骨髓,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②充骨:骨为肾所主,髓为肾所生,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所提供的营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其充在骨,说明精髓充足时,才能充养骨髓,这些功能都与肾关系密切。脊柱作为躯干的中轴和对机体运动的枢纽,对人体各大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调节作用,其有赖于脊髓的充养。脊髓充实,骨髓得以充养,则脊椎的功能正常,枢机畅利。③化血:血的生成除靠水谷精微化生外,还与精髓密切相关,两者可以相互滋生和转化。
综上所述,督脉循行于脊里,上行入颅络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肾藏精,精生髓化气,充养督脉。故督脉、髓和肾解剖生理密不可分,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而脊髓空洞症的形成与三者密切相关。
二、病机探讨
1.本为肾精亏损,督脉空虚
脊髓空洞症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以及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营养障碍,虽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四末,但病位在肾、督脉、髓。精生髓,精充髓满而充实,精亏髓减则空而不实;肾精化生肾气以充养督脉,精足气充督脉充盈,精亏气少督脉空虚。先天精气不足,发育畸形,诸髓不满,督脉未充;后天调养失当,肾精亏损,诸髓失养,督脉失充;或脊髓外伤,督脉受损,肾精亏损,督脉空虚导致脊髓空洞症形成。肾精亏损、督脉空虚肌肉百骸失于温煦濡养则表现为肌萎无力、腰膝酸软等症。故《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用过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督脉阳气不足失于温煦,故见畏寒肢冷;膀胱气化失司,可有小便频数;督脉空虚,髓海不足,则有眩晕、眼球震颤、平衡障碍及步态不稳,故《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经脉》云:督脉之别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因此脊髓空洞症之根本在于肾精亏损,督脉空虚。
2.标为络脉瘀阻,络虚不荣
络脉是从经脉横支别出,象树枝状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络脉具有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漫、渗灌周身脏腑,发挥着行气血而营阴阳、内灌脏腑,外濡腠理的生理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邪入别络、孙络、浮络和血络而发生病变,即为络病。络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状态,既是内外各种因素而导致的病理变化,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更是促使疾病发展加重的致病因素、中间环节及疾病后期的病理改变。因此,络病是多种疑难杂病的共同发展环节,是恶性病理循环的中介。邪入脏腑之络,多伤及血分,导致瘀血阻滞,痰蚀凝滞,故有久病入络、久病血瘀之说。病入络脉,病位较深,病理损害较重,故难速愈。
脊髓空洞症是一缓慢进行性加重的疾病,久病入于络脉引起络病。精血亏损,督脉空虚,络脉中气血阴阳不足而失濡润充养之能,即络虚不荣,临床常表现为一侧肢体或四肢末端病变节段以下感觉减退,痛、温觉丧失,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萎缩,角化过度,青紫、增厚,肌肤甲错等);络虚不荣,络脉不畅,亦可出现肢体麻木不仁或疼痛;精气不足,营卫失和,可见半侧躯体皮肤多汗或无汗。脊髓空洞症病变多损伤脊髓后角,此为感觉神经传导的通路。《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叶天士曾言:邪与气血而凝,结聚络脉。脊髓空洞症患者,可因督阳匮乏,温煦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络脉瘀阻而出现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亦可因肾阳不足,络脉失于温煦,或因寒邪外伤使脊络绌急,而见自发性疼痛,正所谓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倦,缩倦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综上所述,脊髓空洞症的病机是精亏督虚,络瘀失荣。
三、治疗原则
1.填精益髓、充养督脉以治其本
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督脉、诸髓均需肾精充养,方能发挥生理作用。先天之精充足则胚胎发育正常,无畸形之疾;后天之精得先天之精充养则诸髓充实,督脉充盛而人体生长发育旺盛,无疾患之忧。先天之精不足则胚胎发育异常;后天之精不足则诸髓失充,督脉失养,髓减督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故有脊髓空洞症发生,有肌肉萎缩、无力之变,治病必求于本,因此脊髓空洞症治疗的根本在于填精益髓,补督脉之虚,从而使精充髓生,督脉充实。在临床上宜选填肾精、温督脉之药。药如鹿茸、菟丝子、何首乌、枸杞子等,既有益精生血之能,又兼有温养督脉之效,方能取效明显。
2.解痉通络亦治其标
在填精益髓、充养督脉治其本的同时,也不要忽视通络以治其标,有时脊髓空洞症络病之标治疗颇为棘手。络病治法,遵循前贤络以辛为泄的治疗原则。因络脉绌急之肢体、躯干疼痛较重者,可治以搜风解痉、温阳散寒以通络止痛;病久者,可用虫类药解痉通络,药如全蝎、蜈蚣等;遇寒疼痛加重者,酌加温阳通络止品,药如桂枝、羌活;络脉瘀阻,皮肤失养而见肌肤甲错者,可予以辛香走窜之品活血通络;病久络瘀较重者,可加用虫类药祛瘀、搜剔、疏拔,药如水蛭、土元、炮甲等;络虚不荣,而有肢体麻木不仁、皮肤干燥发凉者,当治以通补兼施之法,寓通于补,当选辛润通络或辛配柔润之品,药如当归尾或桂枝配白芍之属。临床上不论络脉瘀阻还是络脉空虚,因久病必伤气血,需配养血扶正之品。
需指出的是络脉空虚、绌急、瘀阻,三者可互相转化或同时兼有,络脉空虚,血行无力,可有瘀阻之变,络脉瘀阻又可致络脉绌急,络脉绌急可加重络脉瘀阻,因此临床治疗选药组方,需权衡病变之轻重,虚瘀之多少,活用通补兼施之法,方能取效于临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