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科学认识脊髓空洞症的治与养

发布日期:2014-10-21 11:24:37 浏览次数:1600

发布时间:2008-07-10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26人关注

脊髓空洞症,其症状是由于脊髓神经的慢性损伤导致肾脏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血液循环痹阻不通所致.应根据其病理特点进行干预性治疗,而干预的方式在于保守治疗和积极治疗两种,下面我们先通过,概论中医治疗脊髓空洞系列疾病的辩证关系来认识一下脊髓空洞症的保守治疗. 概论中医治疗脊髓空洞系列疾病的辩证关系 首先,我们在用中医理论剖析脊髓空洞系列疾病的治疗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是一门证侯科学 证候、症、征、候。症是外部表现.征是即将出现的问题预兆.候是规律.证是归纳的结果.因此可以说中医是一门证候科学 证候是建立在归纳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的认识!由症的认识到对证候的认识,就是中医研究人体生命与疾病现象的基本思维形式,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归纳、实践、总结基础上的一门科学.这是中医的精髓. 客观的讲在中医学中没有脊髓空洞症这个名词,中医通常把脊髓系列疾病统称为脊髓痨病并依据理论,辩证的将该系列疾病归为萎症来治.然而,但凡是萎症,就当以从肾入手,重肾而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医基础知识中对气,血,津液的认识,并简单阐述一下他们之间相互的联系.之后再来了解为什么治疗该系列疾病要重肾而治就不难了 1,中医学对气的理解: 气,从广义来说,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中医学自然接受了这一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且主要通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从现代考虑,人体之气无非是指新陈代谢的机制(包涵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及其所产生能量的总称.(肺主气为气母,肾主纳气为气根) 2,中医学对人体血液作用的理解: 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难经。二十二难》:血主濡之,是对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简要概括.《素问。五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是进一步阐释了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必须依赖于血液供应才能维持正常的机能活动.(心主血,肝藏血 主筋 ) 3,中医学对人体津液的理解: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如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润泽皮毛肌肤的作用;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的作用;渗入于血脉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而且也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则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渗注于骨的津液(其中包含脑脊液),则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等作用.(肾主水 主津液)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存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赖于气的推动.例如,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为气行则血行.如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血亦随气的升降出入逆乱而异常,血随气升则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出血;血随气陷则脘腹坠胀,或下血崩漏.因此,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气的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临床治疗此类出血病证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引血归经,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 (四)血为气母 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 2,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并在其生成、输布过程中,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气能生津,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散精"运化水谷精气.故脾胃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脾主人体五谷精气的运化) (二)气能行(化)津 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例如,脾、肺、肾、肝等脏腑的气机正常,则促进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若气的升降出入不利时,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随之而受阻,称之为气滞水停.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亦随之而不畅,称作"水停气滞."另外,气与津液两者的病变常互相影响.故临床治疗时,行气与利水之法须并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津 津液与血,同属液态物质,同样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才能防止其无故流失,并使排泄正常.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发生多汗、多尿遗尿等病理表现. (四)津能载气 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当发生多汗、多尿及吐泻等津液大量流失的情况时,气在体内则无所依附而散失,从而形成"气随津脱"之病证。 3,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则两者都属于阴.因此,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津液渗入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总上所述:气、血、津液三者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既心,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 以上几个方面是中医基础知识中对对气,血,津液的理解以及对三者相互关系(心,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相对于脊髓系列疾病的治疗,下面我们再次回顾一下中医对肾的认识,以及肾方面的理论,并为后面的剖析论述提供依据. 在中医学中,关于肾的含义十分广泛.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肾藏精,主人体发育与生殖,肾开窍于耳与二阴等等.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知中医讲的肾,既概括了实质器官的肾脏,也代表了其它部分组织器官的功能,包括心、肺、肝、脾、膀胱、神经精神以及男女生殖器官的功能.故有肾阴虚、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阳虚之说.而西医讲的肾,只指实质器官的肾脏,并不包括其它系统的其它器官.所以,中医讲的肾和西医讲的肾并不是一回事. 概括对上述知识基础的认识,我们再来剖析一下脊髓空洞系列疾病治疗过程中重肾而治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中医在治疗脊髓空洞系统疾病时要讲究补气: (一),中医对血液功能的认识中提到: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可以说人体的任何细胞,都离不开血液传送的营养.反之,细胞一旦失去营养则会出现虚弱,坏死的现象.比方说吧:皮肤表面感觉障碍是指皮肤表面神经细胞得不到血液循环时提供的营养支持,而失去应有的作用;肌肉萎缩是指肌肉组织细胞得不到血液循环提供的营养,失去应有活力从而出现坏死萎缩的表现;创伤难于愈合是受创部位组织得不到营养所致;运动障碍肌肉和经络得不到气和肝血的支持所致;肌张力过高乃是气滞血淤的表现等等(特别需要提到:脊髓空洞症患者通过按摩或运动来防止肌肉萎缩,改善肌张力过高其意义都是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 然而,通过对气与血的关系中我们又认识气为血母,血为气帅的中医理论,从而更进一步地充分理解到气行则血行的辩证关系.相对于脊髓空洞系列疾病的系列症状,所以说在治疗过程中自然逃补气不出这一法则. (二) ,肾主水 主津液(津液也包含脑脊液). 其意义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的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故说肾主水,主津液.然而中医对津液的认识中提到渗注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等作用,加之与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理论相结合,更能说明治疗该系列疾病补气的重要性. (三),脊髓空洞,补气当从肾入手: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中医认为,人体内气灼正常运化,有赖肺的呼吸,肾的收纳。肾与肺的血液循环有密切的联系,如灵枢 静脉篇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咽喉,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于胸中.这说明肾之经脉,同主气之肺,主血脉之心是连贯在一起的.然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和血紧密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肾则统一气,血,而主纳气,肾虚而纳气功能不足,气自然就虚,再来联系中医对血液的理解,概括起来,就可以充分说明中医针对治疗脊髓空洞系列疾病时,补气当从肾入手的辩证关系. 怎样理解中医在治疗脊髓空洞系列疾病时讲究重肾而兼,肝脾而治 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辩证关系为:肾藏精,肾藏精包括两个方面:主发育生殖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后天之精,是指由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着能够滋养脏腑、肢体、五官等各部组织的精微物质(如精、血、津液),这种精气,来源于饮食物里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的生命,营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二是先天之精,它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物质根源,即所谓的先天之本.另一部分是指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宫有关),这部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也是由肾主管.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为用的,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营养,才能继续维持其生命的活动力,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之精的蒸化.两者是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衰竭,必定影响另一方的功能.存则共存,亡则共亡.而精的产生、贮藏和转输,皆由肾所主宰. 精又生髓,髓又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这三者均属于肾中精气所化.因此.肾中的精气的盛衰,不仅是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及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脊髓上通于脑,故称脑为髓海 .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脑髓失养,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 肝藏血,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肝与肾之间存在着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主要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提供运动能量的重要来源.肾精又依赖于肝血的化生.中医称之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如果肾精亏损,则会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会影响致肾精亏损.两者之间想辅相.可见相对于脊髓空洞系列疾病中体现出的四肢无力,运动不利,肝肾同补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脾主人体五谷精气的运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后天相互滋养的关系.脾气的健运,要依靠肾阳的温煦,而肾精也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补充.脾肾两脏生理上相互滋助促进,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此外,脾可以运化水湿,肾负责气化水液,脾肾两脏在津液代谢方面也是共同起作用的.人体所需之气,血液,也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的化生.在客观认识脾,肾之间的关系后,就不难理解中医治疗该系列疾病要重肾而兼脾而治的指导思想了. 怎样理解中医治疗脊髓空洞系列疾病时重肾而治,阴阳双补 肾阴是指肾本脏的阴液.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滋养和濡润各脏腑,充养脑髓、骨骼之功.肾阳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源泉.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等, 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与推动作用.与肾阴相对而言,是肾阴功能活动的体现.肾精化生肾气,是肾阳蒸化肾阴而形成,肾阴肾阳又都以肾的精气为物质基础.所以肾的精气包含着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肾中阴阳如同水火寓于肾中,故古人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又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可见肾阴肾阳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此外肾阴、肾阳实际上是肾脏精气功能活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如肾阴、肾阳某一方面出现不足,表现出阴虚或者阳虚证。但实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所以肾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累及肾阳,转为阴阳两虚.肾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累及肾阴,转为阴阳两虚.中医治疗脊髓空洞系列疾病时重肾而治,阴阳双补正是基于对上述理论的认识. 中医将脊髓空洞症,归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这里所谓的先天,应该依据现代医学对脊髓空洞症的认识,理解为对该系列疾病先决因素的概括,其涵盖了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脊髓空洞,既先天不足是指脊髓空洞.而症,是后天失养的体现.总结上面的全部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在治疗脊髓空洞系列疾病的过程中,并不直接针对于脊髓.而是通过以肾为中心,肝,脾,肺,心围绕肾为治则.其目的在于以肾为主,通过充养脊髓,营养和修复受损神经,从而起到防止脊髓进一步受损的作用;以气为辅,改善血液循环,营养末梢神经.改善神经传导,促进肢体功能和其他症状的恢复.因此可以说,中医对待该症不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成功的西医外科干预后的防止复发和恢复治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附:慢病还需慢药治,用药过程中切记因治病心切,擅用某些药性猛烈的名贵药材 在概论中医治疗脊髓空洞系列疾病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到中医治疗脊髓空洞的意义所在,下面笔者就世界神经外科学对脊髓空洞症的认识和治疗给大家作一个全面的概述. 脊髓空洞症的分类: 脊髓空洞症根据空洞与第4脑室相连和不相连分为两类,前者为交通性脊髓空洞症(C.S),后者为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NC.S).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包括合并有Chiari I型畸形,髓内肿瘤,蛛膜炎空洞症以及外伤型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关于脊髓空洞症的病因,目前世界医学上存在着多种学说.下面我们就三种较具代表性的学说作一个简要的了解.中央管扩张学说.人体在胎儿期脑室和中央管是相通的,由于第4脑室的正中孔开放,脑室内产生的脑脊液从第4脑室通过正中孔流向蛛网膜下腔.与此同时,从第4脑室通过闩流向中央管的脑脊液减少或停止,导致中央管闭塞或狭窄.该学说认为,如果胎儿时期的第4脑室正中孔不开放,或者新生儿时期的第4脑室正中孔,第4脑室外侧孔闭锁则会发生闭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小脑扁桃体向椎管内脱出,产生Chiari 畸形,同时心脏收缩时的收缩压传向脑室,使脑室内液体随着收缩期的搏动从第4脑室流向中央管,从而产生空洞. 此后又有新的学说提出空洞的形成机制是由静脉压本身升高造成的,由于小脑扁桃体下垂是先天性畸形,咳嗽,打喷嚔可使腹内压升高,并向椎管硬膜外静脉丛传递,使静脉丛怒张,因此压迫硬膜囊,使脊髓内液体压力上升,脑脊液经枕大孔流向颅内,把下垂的小脑扁桃体推向上方,脑脊液进入颅内后使颅内压上升.当静脉压恢复正常时,脑脊液流回脊髓腔,由于存在Chiari 畸形,这种回流缓慢,使颅内压与椎管内压力产生暂时的压力差,也就是说,椎管内压力相对偏低.所以,颅内脑脊液(主要是脑池的脑脊液)由于受到吸引而经闩流入中央管,从而逐渐形成了空洞.这种学说很好的解释了无脑积水以及通过手术使第4脑室的正中孔开放等很多病例,因此而得到广泛支持. 还有一种与中央管扩张学说完全不同的学说认为,脑脊液不是从第4脑室流入中央管的,而是从脊髓蛛网膜下腔流入脊髓腔内的.这不仅能够说明相持不像伴有Chiari I型畸形那样的与第4脑室不相通的空洞,而且对于脑脊液直接通过脊髓实质到达中央管形成空洞的学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有人认为脑脊液是通过血管周围的腔隙到达中央管的,也有人认为脑脊液是沿着神经根到达中央管形成空洞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由于出血,梗死后形成的空洞,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产生的空洞. 以上的论述是国内外学者对脊髓空洞的类别,和病因的不同认识.综合以上论断,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各种原因所致脊髓空洞症的病理特点: 1,交通性脊髓空洞症.交通性脊髓空洞症是指空洞与第4脑室相连的空洞症,所以属于脊髓中央管扩张类型的空洞症,以所有的脑室都扩张,且合并有脑积水为特征,多见于年青人. 多数情况下,本病是由脑底部脊髓炎,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但不解的是Chiari II型畸形的空洞症也是属于这种交通性的脊髓空洞症.(有国外解剖报告称,经解剖检查获得47例交通性脑积水病例中,伴Chiari II型畸形的多达26例,其余脊髓炎,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空洞症各有7例) 病因是脑底部脊髓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患者脑脊髓腔狭窄,闭塞,导致所有的脑室扩大,出现脑积水.而第4脑室通过闩与中央管相通,故脊髓内满满形成空洞,空洞与第4脑室有连续性.由于此类空洞症临床上较为少见,且多数患者属于后者,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加上笔者在学院查阅的文献资料有限,故对待交通性空洞症,我们只作稍加了解. 2,伴有Chiari I型畸形的脊髓空洞症 Chiari I型畸形是指小脑扁桃体向椎管内下移,通常通过枕大孔下移3---5mm以上. Chiari I型畸形主要见于成年人,常常合并有颅颈移行部的畸形.伴有Chiari I型畸形的脊髓空洞症约为20%--40%.比例较小,但在出现症状的脊髓空洞症患者中则有60%---90%可以发现Chiari I型畸形. 病因.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在枕大孔处与心脏的收缩同步搏动.心脏收缩期时,动脉血流入脑内,脑扩张,伴有Chiari I型畸形,则小脑扁桃体向下移动,引起枕骨大孔区狭窄,使颅内与椎管之间形成压力差,即椎管内压力升高,脑脊液通过血管周围腔隙,脊髓实质进入中央管,引起中央管水肿. 目前神经外科较为奉行的手术是寰枕减压术(切除部分下疝或下移的小脑扁桃体加枕大池重建术),以上的理论对该型手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医以地黄饮子为主,补中益气汤为辅治疗. 3,伴有粘连性网膜炎的脊髓空洞症 患有粘连性蛛网膜炎的病人脊髓中也可以产生脊髓空洞症, 粘连性蛛网膜炎不仅仅是蛛网膜炎症,而是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均发生瘢痕,与蛛网膜沾连.瘢痕粘连多以脊髓背侧为主,并不累及整个蛛网膜. 空洞形成机制,多与瘢痕粘连处脑脊髓腔的梗阻,脊髓粘连,血管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脊髓梗死有关.脑脊髓腔阻塞处上下存在着脑脊液的压力差,脑脊液通过粘连瘢痕化的脊髓进入脊髓内,中央管开放时潴留在中央管内,中央管闭塞时在脊髓内形成空洞.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