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或解离转换性障碍 躁狂症
癔症(hysteria)是指一种以解离症状(cliss~)ciative symptoms,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一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conversional symptoms,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本障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ICD-10和DSM-Ⅳ都取消了“癔症”这一名称,理由是它的含义太多且不确定,建议最好尽量避免“癔症”一词。我国CCMD一3虽然保留了“癔症”一词,但在临床描述、分型等方面也注意和ICD一10的分类一致。国内许多学者习惯使用分离(dissociation)而非解离一词的翻译,本章鉴于ccMD-3中使用解离这一术语,因此统一使用“解离”中文译名。
解离(转换)性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地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4个方面的正常整合。我国学者将对过去经历、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不符,称为解离症状;而将生活事件或处境影响下出现的躯体症状,称为转换症状,意指个人内在的冲突所引起的不愉快情感以某种方式变形为症状。转换症状的确立,需排除器质性病变。
一、患病率
国外报道解离(转换)性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女性为3%~5%,男性少见。1982年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15~59岁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355%,农村(O.5%)高于城市(O.21 9/6),大多数在35岁前发病。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儿童、青少年在接种疫苗或注射预防针时有集体癔症发作的报道。
二、危险因素
1.精神因素解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各种不愉快的心境,愤怒、惊怒、惊恐、委屈等精神创伤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以后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初次发作的情感可再发病,且多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如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妇女被德国法西斯军队侮辱,以后每逢路过正在放映战争电影片的电影院时,听到传来的枪炮声,即发抽搐。
2.人格因素有易感素质者,遇较轻刺激易发本症。本症患者具癔症性格特征约占49.8%,其性格的主要特点为:①情感丰富,但肤浅,似一名蹩脚演员,看得出他在表演。凭情感分辨好恶,所谓情感逻辑,好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②以自我为中心。③暗示及自我暗示性强。④丰富想像,甚至以幻想代替现实。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遗传素质,而躯体疾患也可引起自我暗示,削弱神经系统功能,可成为发病的客观条件。有家系研究发现,男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而女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6.4%。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对本症的发生与发作形式及症状表现等也有一定影响。例如现代化程度越高,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解离性障碍较少见,而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转换性障碍较多见;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较文化教育程度高的患者更多见;生活在封闭环境(如边远地区)的人群较生活在开放环境(如沿海城市)的人群容易发生此类障碍。
三、临床表现
1.解离性障碍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及情感障碍。DSM-Ⅳ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心因性遗忘、心因性神游、多重人格、人格解体障碍及非典型解离性障碍几类。
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蒙咙状态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可以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有时呈戏剧样表现,讲话内容与内心体验有关,因此容易被人理解。
解离性障碍有以下一些特殊形式:
(1)童样痴呆:比较多见其表情、行为、言语等精神活动都回到童年,稚气十足,且表现过分,看得出其做作色彩,装出2~3岁无知孩子的样子。
(2)Ganser综合征:对问题能正确领悟,答案与标准近似,但不正确,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形象。如问一病人:“2+2等于几?”,他答“3”或“5”,而在有些行为方面却不能显示痴呆。缓解后,其谓刚才似在梦中。
(3)假性痴呆:向其提简单问题,均回答“不知道”,或借口搪塞;相反,对复杂问题的回答,却能做到正确无误。
(4)遗忘症:在精神创伤后有选择性遗忘,遗忘的阶段常与所受创伤的时问相吻合,故为阶段性的,其时伴茫然的表情。
(5)神游症:从某一地方向另一地区游荡,时间可达几天或更长些。期间的行为相当完整,过后完全遗忘,典型的神游极为少见。
(6)多重人格: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体验两个或多个不同人格,过着两种或多种不同生活,即不同人格在一个人身上先后或交替出现,这是一种特殊意识障碍。
2.转换性障碍
(1)抽搐大发作:发病前常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抽搐发作无规律性,没有强直及阵挛期,常为腕关节、掌指关节屈曲,指骨间关节伸直,拇指内收,下肢伸直或全身强硬,肢体阵发性乱抖、乱动。发作可伴哭叫,呼吸呈阵发性加快,脸色略潮红。无尿失禁,不咬舌。发作时瞳孔大小正常;角膜反射存在,甚至反而敏感。意识虽似不清,但可受暗示使抽搐暂停。发作后期肢体不是松弛,而大多为有力的抵抗被动运动;无病理反射,如发作后期出现阳性跖反射者,提示器质性病变。一般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之久。
【病例】某市郊外一厂领导干部,自厂部乘车赴市区,途遇一车迎面而来,为避开对方,不幸双双翻车,患者未受伤,还在现场指挥抢救工作。可当他再次想起当时危险情境时,突然发生全身抽搐,神志欠清,经送医院救治方愈。以后每当他走过出事地点就有同样的发作,只得绕道而行。
(2)瘫痪:可表现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痪(以下肢多见),但不符合解剖特点,常以关节为界;要求瘫痪肢体运动时j可发现拮抗肌肉收缩。将瘫痪肢体上抬,检查者突然撒手时,瘫痪肢体徐徐落下,而不与中枢性瘫痪远端重于近端、周围性瘫痪近端重于远端的特点相符。下肢瘫痪,腿被拖着走,而不是借髋部力量先将腿甩到前面。虽走路歪斜,但会支撑,很少跌倒。下肢瘫痪者卧位时,下肢活动自如,但不能站立行走,如扶之行走,则比真正器质性病人还要困难。但当患者确信旁边无人时,则行走很好,没有提示器质性病变的肌张力及腱反射改变或阳性病理反应。
(3)各种奇特的肌张力紊乱、肌无力、舞蹈样动作,但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改变。
【病例】一青年男子,因儿子夭亡,哀伤不已,之后经常有手舞足蹈的怪异动作,有时日发数次。送医院注射一支葡萄糖酸钙溶液后即愈,以后改用氯化钠注射液注射并予暗示,均迅即愈好。
(4)失音、失语,但没有声带、舌、喉部肌肉麻痹,咳嗽时发音正常,还能轻声耳语。
(5)视、听、嗅如有功能性障碍,也均无病理改变。
(6)皮肤感觉障碍,但不符合神经分布特点,且有矛盾出现。如一患者可用“无感觉”的手凭借视觉钮扣子;针刺“麻木”的皮肤时均答:“没有感觉”。若有转换性痛觉,可从病人夸张的言词及表情,病变部位的弥散,所说的语义不详,局部封闭治疗不起作用,佐以既往病史、心理因素等予以诊断。中医所谓“气厥”、“梅核气”等症状,大多属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本症的主要依据为:①有解离性障碍与躯体功能障碍,特别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充分证据排除器质性病变;②心理需要和心理矛盾有关的精神刺激,它跟症状之发生或恶化具有暂时性联系;③症状妨碍社会功能;④可有模拟症状及淡漠处之的表情;⑤不能以躯体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解释,甚至和神经解剖生理相矛盾;⑥不是其他精神病。
据文献报道,原先诊断为转换性精神障碍者,追踪随访,其中13%~30%的病人系器质性疾病,其中大多是神经系统疾病。故本症特别要与下列疾病鉴别:①额叶病变者,以精神症状出现较早,有的欣快,有的情绪低沉,50%的病人可有全身抽搐发作,有强握、摸索动作:②多发性硬化,早期易与转换性障碍相混;③脑外伤;④癫痫,尤为精神运动性癫痫:⑤诈病,其动机是在意识界,只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而转换性障碍者既欺骗别人,又骗了自己;⑥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躯体化障碍等。
五、治疗
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说理开导、疏泄鼓励、支持保证、自我松弛、催眠暗示、行为疗法等。给患者以心理治疗时,需得其家属配合。有不少家属在患者发病时大惊失色,这样一来反而加重其症状。如有焦虑或抑郁症状严重者,可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有时药物暗示也可收到一定效果。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