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中国以科技突破重围 严防甲型H1N1流感

发布日期:2014-10-15 20:29:01 浏览次数:1595

“科研不能打遭遇战,要有备无患” 作为基础科研的“大本营”,在国外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中科院就向国家递交了防控流感及加强相关研究的建议,接下来,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就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快速诊断试剂、药物、疫苗、致病机理……中科院微生物所、基因组所、生物物理所、武汉病毒所、上海药物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十多家相关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就投入相关研究中,攻坚克难。

“通过抗SARS和禽流感攻关,我们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攻关小组组长蒋华良研究员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搭建起研发技术平台,可以借助虚拟筛选、高通量筛选等先进手段,建立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设计技术平台及相应的药物评价体系,大规模地筛选、评价化合物。”

针对这次引发甲型H1N1流感的新变异毒株是一种奇特的“杂交型”病毒的特点,上海药物所成立了生物信息和药物设计、化合物产生研究、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筛选和病毒机理研究4个攻关小组,开展联合攻关。

目前,他们正一边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抗甲型流感药物,一边加强现有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达菲、扎那米韦的新剂型研发。

“从2004年起,我们就开始进行一个国家部署的科技支撑计划,是急救用的抗流感大流行的药物。现在这个药物已经到了临床阶段。”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合成研究室主任李松研究员说,药物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从立项研发到走上市场要10到15年,临时攻关是来不及的,要有一个长远的支撑。

自2005年禽流感暴发,李松和他的同事们就一直在进行相关药物研究,努力形成自主创新的防控药物体系,为这次抗击甲型H1N1流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科研不能打遭遇战,要有备无患!”李松坦言,我们国家在抗病毒药研究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抗病毒药物研究要求一定的能力,比如要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疫苗是公众最渴望的病毒预防方式之一。在以往科研积累的基础上,中法共建的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已建立和完善了一个可用于高效快速表达疫苗和抗体的单载体复制子表达体系,可作为快速开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一个新途径。他们正为建立有效的后加工程序而努力。

“自SARS疫情以来,科技部一刻也没有放松警惕,持续支持突发传染病的防控科研工作。只要我们依靠科学、相信科学,流感终将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万钢对此充满信心。

“既然选择了这项职业,就要有奉献的精神” 5月10日,我国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仅仅一周后,中国疾控中心就宣布,我国已成功分离出我国内地第一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与季节性流感相比,这个病毒很难分离,大家想尽各种办法,查资料、看信息,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分离病毒,终于成功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技术组负责人王大燕副研究员谈及毒株分离成功,面露喜悦。

王大燕身边的同事告诉记者,自从我国确诊一例病例后,为了一心一意搞科研,王大燕两个星期只回了一次家,4岁的女儿只能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在王大燕看来,这些都再普通不过:“既然选择了这项职业,就要有奉献的精神。”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表示,内地首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成功分离,不仅证明了这种病毒在我国还没有发生变异,而且也为今后我国开展诊断试剂、疫苗、分子流行病学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由于所有地方疾控部门检测出的疑似病例样本都要送到国家流感中心进行复核检测,自从4月25日国内打响防控新型流感的战役以来,舒跃龙和他的团队几乎没有休过一天假。舒跃龙也坦言,这是他“压力最大的一个月”。

“毕竟这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我们的技术水平、对病毒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还不能完全控制这种传染病,但疾病预防和控制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责无旁贷,我们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军。”舒跃龙说。

尽管每天都像打仗,但舒跃龙说,6年来国家的投入使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疫情报告还是标本检测上,都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此外,经过近年来在应对禽流感中取得的经验,我国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科研队伍上,都有了更全面的准备。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王健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在为秋冬季节可能暴发的新疫情做好技术和人员方面的准备。“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