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甲型H1N1流感
香港、四川、山東、北京等地相繼確診甲型H1N1流感患者,較之于6年前的非典,人們似乎更加學會了保護自己,正是因為我們在非典時期吃了一塹,才能在面對甲型流感的時候“臨危不懼”。雖然它的危險還散布于空中,令我們恐懼,讓我們驚心,但是在困境中,我們都學會了靈活應對。
在甲型H1N1流感的壓力下,我們學會了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不在人多通風差的場所停留過久;學會了在咳嗽和打噴嚏時使用紙巾捂住口鼻,不隨地吐痰,痰垢要用紙抱起來;學會了在有感冒癥狀時戴口罩,不在嚴重感冒的情況下堅持上班、上學;甚至學會了經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不用髒手摸鼻子、眼楮和嘴巴……
面對甲型H1N1流感,社會重新審視了公民的道德價值觀——山東患者小呂的父親通過電視媒體向社會道歉,並開導兒子換位思考;留學生自發倡議推遲回國,稱應對祖國家人負責;重新檢驗了管理部門的反應能力——各地政府啟動應急預案,地方衛生疾控部門積極儲備一定批量的防治藥物,國家衛生部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藥物的調配補充;因為甲型H1N1流感,社會又重新認識了人性、人情和人生,重新考慮了生態、生命與生活……
面對甲型H1N1流感,管理者在思考如何加強管理,從而更好地控制疫情,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印發各地,有了《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版第一版)》……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除此以外,政府還針對不同階段流感傳播的特點,及時調整防控策略,繼續在防控效果和社會成本之間取得動態平衡。
面對甲型H1N1流感,專家學者在思考如何完善疾病預防機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手段減少患者的死亡率,如何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建設,如何對甲型H1N1流感這類“進口貨”做好口岸的防控……
面對甲型H1N1流感,還催生了一種新的見面禮,“握手”變成了“撞肘”(5月15日 紅網)。在病毒還未消除的時候,老百姓也在琢磨如何建立更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也正是因為甲型H1N1流感,每個人都在思考,都在尋找自己的答案。吃甲型一塹,長社會一智。甲型流感以後,願每個人都會繼續保持著這種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使整個社會能夠更加文明健康,將各種病毒拒之門外。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