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病毒
一个新的H1N1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与流感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其抗原性变异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主要是由于编码血凝素(HA)或神经氨酸酶(NA)蛋白基因的一系列点突变的积累以及人群免疫压力的影响,导致了H或N蛋白分子上抗原位点氨基酸的替换;另一种为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是指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节段发生重配,从而引起转变或旧毒株的重现。未收录医院普通内科王清图
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独立节段、单股、负链环状RNA构成。除可发生抗原性转变外,其编码的表面抗原,特别是H抗原具有高度易变性,可产生新的变异毒株,以此来逃脱机体免疫系统对其的记忆、识别和清除,使人体经受一次又一次流感的侵袭。
根据血清学追溯研究的结果,1918年大流感的病原是经典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上世纪90年代末,三重重配(triple-reassortant)猪甲型流感病毒的出现,进一步表明猪是人、禽及猪甲型流感病毒基因重配的“混合器”。这些基因组整合了禽、人和猪三种来源的流感病毒基因节段,该病毒所引起的散发病例发生于1997年末至2009年初本次流感出现之前。
毒性相对较弱、致死率相对较低
相较20世纪全球的四次流感大流行以及我国近年的流感流行情况,这次的病毒毒性较弱、致死率较低。其中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与该流感病毒中的人源性基因节段相对较少(仅PB1为人源株系)有关,这可能导致该病毒尚未能很好地适应人类宿主,对人类的危害尚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
2、由于该病毒中H和N基因节段与当前人群中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有抗原性交叉,导致部分人对其已有一定的抵抗力。
3、公共卫生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各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个人的防护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WHO和各国都高度重视本次流感的防控工作,应对本次流感的流行和蔓延都较之前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致病机理
流感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是病毒感染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禽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其末端含SA-α-2,3Gal的唾液寡糖,人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其末端含SA-α-2,6Gal的唾液寡糖,而猪被称为是人、禽、猪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其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含SA-α-2,3Gal和SA-α-2,6Gal的唾液寡糖。人气管上皮细胞表面主要含SA-α-2,6Gal,而不含SA-α-2,3Gal的唾液寡糖,因此禽流感病毒对人类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受体的亲和力较低,而且其基因组不含任何人流感病毒的基因节段,所以对于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是否可引起大流行仍有较大的争议。但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人源PB1基因节段的存在,提醒我们对于本次甲型H1N1流感还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降低防范意识。PB1作为病毒颗粒内部蛋白的编码基因,与PB2、PA及NP共同决定了病毒在宿主的复制能力。
流行特点
传染源及隐性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猪和人。食用来自健康猪并处理得当的熟猪肉是安全的,因此不必谈“猪”色变。已经感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为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源易被忽视,且更具危险性,因其更易向周围人群传播,可能由于未及时采取隔离或防护措施而导致病毒蔓延。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隐性感染者,这也是流感流行的危险所在。
潜伏期和传染期: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为1~7天(多为2~4天),从潜伏期末(一般为发病前1天)至发病的急性期(约7天)都有传染性,一般在体温恢复正常后即不带病毒,但有些患者在退热3天后还具传染性。
传播途径:与耐酸的禽流感病毒不同,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耐酸,在胃内即可被胃酸灭活,因而一般不经胃肠道传播,主要还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包括空气飞沫、与传染源的直接或间接接触等。
易感人群:应该说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但人群的免疫状态及年龄也是重要的流感流行影响因素。如1977年H1N1流感病毒亚型毒株重现时,受感染的几乎均为1957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因1957年以前出生者对H1N1流感病毒毒株均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此外,儿童不仅对流感病毒敏感,而且是主要的传播者,学龄儿童流感感染概率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两倍。
防控措施
流感病毒疫苗接种是当今预防流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不能使人体获得终生免疫。所以疫苗仅可用于暂时性预防,是否具有抵挡第2、3波流感来袭的长期作用值得商榷。此外,必须考虑疫苗的副作用,为应对1976年猪源H1N1流感病毒传播而问世的疫苗,其引发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历史至今仍历历在目,因此流感疫苗的研发必须综合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候选疫苗必须经临床研究的充分验证。
在流感真正大流行时,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已不是接种疫苗或将感染人群及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而是提高警惕,进行公众教育,加强个人防护和患者的就地隔离,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大的国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