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才有利于创作
有人从“情境”的角度来探讨忧郁与创造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莫杜配·阿基诺拉等人的一项研究,首先测量了参与者唾液样本中的脱氢表雄酮的含量。这种主要由肾上腺分泌的甾体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越低,人就越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
接着,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做一个模拟面试的自我介绍,施测人员对他们分别给予赞许、否定或不做评价,引发参与者的积极、消极或中性情绪。
最后,参与者创作一幅艺术拼贴画,由当地的一些艺术家来评判其创造性。研究发现,被否定而引发消极情绪的参与者的作品,比积极情绪的更富有创造性。而且,他们之中体内脱氢表雄酮含量越低,引发的负面情绪就更加强烈,表现的创造性也更高。
但似乎不仅仅是“消极情绪促进创造力”这么简单,也有不少研究针锋相对地指出,积极情绪才更能促进创造力。毕竟抑郁通常让人情绪低落、兴趣减弱、活动力降低,这样的状态恐怕并不适合创作。美国耶鲁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们曾在诱发大鼠出现抑郁症病状后,发现这些大鼠对进食甚至甜品都失去了兴趣,把大鼠们放在装满水的浴盆中,它们也放弃了游泳,一动不动。
一些认为“抑郁有益于创作”的研究者表示,遭受抑郁困扰的个体只是更容易自我反省,再进一步促进创造力。他们对生活抽丝剥茧的思索,才给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多素材和灵感。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卡斯滕·德勒等人提出的“双通道模型”认为,消极和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方式不尽相同。当情绪激活到一定强度后,正面的情绪能让人活跃思维,开阔思路,提高信息的加工速度,从而引发更高的创造力;负面的情绪尽管会让思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限,但可以提高思考的持久性,在任务上坚持更长时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雷纳德·弗里德曼等人则认为,不同情绪下,不同的任务设置引发的动机也不同。在娱乐而搞笑的任务中,积极情绪会使人感觉安全,促使人们寻找新奇的刺激,比消极情绪更能提升创造力;在严肃而重要的任务中,人们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消极情绪反而在增加创造性上更胜一筹。
此外,怎样定义创造力、怎样诱发情绪,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就拿测量创造力来说,艺术与逻辑思考的创造力,实验室测量的和人一生的实际创造力能否画上等号,都值得再探讨。
最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凯·贾米森提出,是双向情感障碍,而不是单纯的抑郁,才能够诱发高创造力。她将包括梵高、拜伦在内的众多艺术家生平的情绪状态与他们的创作产量对比,发现当情绪转变时,例如从抑郁转为正常,或是从正常转入躁狂阶段,常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例如,德国作曲家舒曼在躁狂阶段写下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可在抑郁发作期间却沉寂无声。
“抑郁”近年成了一个特别流行的词。据说,在现代社会,患抑郁症就像是患流行感冒一样常见。失恋、生宝宝、考试、失业、超负荷工作……都可能引发人们抑郁。事实上,消极低落的情绪人人都会有,偶尔感到沮丧、忧郁或是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很正常。区分单纯的“抑郁状态”和“抑郁症”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
真正的抑郁症实际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其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被称为“重性抑郁发作”。这种病征的诊断标准包括四个方面:1、症状标准;2、病程标准;3、严重程度标准;4、排除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是观察到一个人常常感到悲观、失落、伤心、难过、空虚,或是在大多数时候对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提不起兴趣,即使勉强去做了也感受不到快乐的情绪,我们便会怀疑这个人是否得了抑郁症。但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给出的症状诊断标准,要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至少要出现如下9条症状中的5条,而且至少要符合其中的第1条或第2条中的任何一项:1、抑郁的心境状态;2、兴趣丧失或快感缺乏;3、在没有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降低或增加(1个月之内变化超过5%);4、失眠或睡眠过度;5、心理激动不安或是迟钝滞后;6、容易疲劳;7、低价值感或罪恶感;8、注意力不集中;9、有自杀观念或行为。
而且上述症状需要至少持续出现两个星期,并且给患者带来了显著的情绪痛苦,或是显著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才算是真正患病。
若是你闺密刚失恋一星期,即使她这一周天天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无精打采、自暴自弃,她暂时也不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又或者,两个星期过去了,她的症状并没有缓解,却还是能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她自己也并不觉得多么痛苦,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也不能成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