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现代人易得疑病症 没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发布日期:2014-11-04 06:25:40 浏览次数:1600

典型病例:小李,男,35岁,独生子女,生活平顺,做事认真,比较爱计较。两年前他曾感冒发烧过一次,近一年来也没有什么明确原因,总是觉得身体有问题,说不出的难受,但单位体检、各种医学检查都很正常。小李不相信检查结果,多次往大医院里跑,还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他为看病请了不少假、花了不少钱,专家、家人都劝他放心,但他就是不相信自己没病。

纠缠于身体的细微症状,总觉得哪儿都不舒服,有可能得大病,这种对健康的过度忧虑,让小李感到痛苦却无法解脱。这是疑病性神经症的表现,可能与人的性格有关。

一般来讲,疑病症患者人格特征更倾向于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疑病症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身体功能的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使他们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有严重疾病的证据。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集中于自身的健康问题,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

典型病例:陈阿姨,女,56岁,退休老师,一年前因腹部不适被诊断为胆囊炎住院,经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自此以后,陈阿姨总认为自己的病没有治好,经常感到头皮发麻,肝脏、胃肠道都有病。因为医生曾经说过,胆囊炎也会影响到肝、胃功能。她照镜子时脸色略有不好,就认为病重了,更加焦虑不安,反复就医、检查,均无让她满意的答案。

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躯体疾病。老年人面临的婚姻改变、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等,也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导致老人更加关注健康与疾病问题。而反复就医、过度检查、医源性暗示等,也会加重老人的疑虑。过度关注健康与躯体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症多发的软肋。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加,疑病症患病率近年来亦呈上升趋势。不过,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以往多在老年人中出现的疑病症,已悄悄蔓延到年轻人中,这与压力大、情绪焦虑、生活不规律等有关。

典型病例:在大学任教的张老师,性格内向,不爱和人打交道,整天就是看书、上网。前不久,无意中一称体重,原本就消瘦的他比原先又瘦了几斤。他联想到自己有好几天吃不下东西,怀疑胃有毛病。后来觉得呼吸困难,又怀疑是不是得了肺癌。到医院做了癌症筛查、胃镜等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他不死心,到书店买了好几本医学类书籍,越看越觉得书上写的症状和自己的差不多,再看网上的健康信息,也感觉能“对号入座”,为此他忧心忡忡。

随着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健康信息越来越普及,难免有的人会自我对症。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身体出现一种症状,便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对医学的一知半解,他们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情绪,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疑病”就这样给“逼”出来了。

有资料表明,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患者中,疑病症患者占近20%。这类患者到处求医问药,总想解决躯体疾病问题,结果却于事无补。其实,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到精神卫生机构。专业治疗的前提是确保病人是“疑病”,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免误诊。治疗一般有两种方式:

心理治疗:这是治疗疑病症的基本方法。疑病症产生的原因与患者对未来感到不安、恐惧死亡、总想使自己摆脱痛苦或得到补偿等心理活动有关,也与其夸大、灾难化等认知偏差有关。心理治疗过程中,会尽量少与病人讨论具体的疾病或症状,而是主要一起探讨他们存在的冲突、困惑或被压抑着的痛苦,发挥患者解决问题的潜能,让他们有勇气面对不愿面对的心理根源,并合理给予疏解。

药物治疗:疑病症病人感受到的是不安、焦虑、沮丧抑郁等精神痛苦体验,这些情绪反过来又加重疑病色彩,导致恶性循环,属于焦虑问题范畴。临床工作中多采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等情绪稳定剂来改善病人情绪,减轻疑病程度,一般都有很好的效果。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