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儿童品行障碍的遗传因素研究
在Slutske及其同事(1997)的研究中,为了考察遗传基因组在品行障碍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者们还考察了共享的家庭环境以及每个个体特有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因素和基因因素),品行障碍病因学的性别差异,以及非临床的行为问题与被确诊的品行障碍之间是否享有相同的遗传和环境风险因素。共享环境对品行障碍有微弱的影响,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然而尽管如此,研究者指出,共享环境可以解释品行障碍诊断高达32%的变异量。环境对品行障碍的影响在男女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尽管研究者们已经小心翼翼地防止过高估计特定遗传作用的重要性了,他们还是发现了基因在品行障碍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总的来说,Slutske及其同事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即在品行障碍这种精神问题的形成上,可能存在着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他研究者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来证明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形成的影响,Burt等人在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中对双胞胎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尽管遗传和环境对品行障碍都有影响,但共享的环境因素这一项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品行障碍的共同变异有最大的贡献。
Button等人(2005)考察了家庭功能失调这一前面解释过的环境风险因素与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研究者们拓展了之前将家庭功能失调与行为问题相联系的研究,将这种联系放在遗传一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范式中进行了建构。Button及其同事们的这项研究得出了显著正向的结果,支持了之前的研究发现。研究发现,品行障碍除了受遗传影响以外,还与家庭功能失调有显著相关。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易感特质的遗传性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性别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事实上,遗传和家庭功能失调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被试行为问题得分变异量的主要部分。尽管发现了显著性,研究者们还是谨慎地防止过度解释,结果没能找到其他环境因素既与遗传因素相交互又对品行障碍的形成有影响。尽管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性,但它支持了这一假设,即遗传和环境在对品行障碍产生影响时存在交互作用。总体说来,我们可以合理作出以下总结:个体的基因组降低了他们在环境风险因素中的抵抗性,从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发生。
Gelhom等人使用双生子范式考察了攻击型以及非攻击型品行障碍的病因学因素。考虑到前面讨论过的双生子研究固有的假定,研究者们企图在认识到这种研究范式缺陷的同时,理解遗传和环境风险因素对品行障碍明显且交互的影响。另外,不像Slutske等人所使用的是回溯性说明,Gelhorn等人通过直接采访青少年来评估DSM-Ⅳ中的品行障碍标准。结果表明,品行障碍类型受特有的基因和非共享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共享环境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完全被忽视。研究者们发现,不同类型品行障碍的变异量主要来自于遗传因素,具体估计值为61%,而非共享环境因素的变异量估计值为39%。
与之相似,一项考察基因与家庭功能失调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交互作用的研究,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父母,就同卵异卵情况、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进行了访谈。研究者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基因以及家庭功能失调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其中家庭功能失调被假设为环境中介变量,结果发现,基因一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两者的主效应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因此,研究者总结到,有易感风险的基因型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家庭功能失调的影响,这就解释了儿童和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症状的大部分变异。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