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障碍不丢人早发现早治疗
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活动增加等躁狂症状,反复发作交替出现,这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症状
“为什么我一段时间莫名的忧郁,过一段时间又莫名的狂躁”。王女士因工作调动的压力,陷入两种病态情绪的反复交替折磨之中。情绪低落时,她整天闭门不出,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而过一段时间又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觉得自己了不起,才华横溢,见人就吟诗。
殷朝辉主任介绍,王女士所患的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反复出现的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活动增加等躁狂症状,反复发作交替出现。在抑郁状态下患者会表现沮丧,疲乏无力,无心工作,高兴不起来,对什么也不感兴趣,悲观绝望,严重的患者还会产生自罪妄想,甚至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对患者的危害极大。而在转为躁狂状态时,患者又表现得情绪高涨、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精力旺盛,整日忙忙碌碌,不知疲倦,自我评价高,爱管闲事和打抱不平,易怒、喜欢接近异性、花钱大手大脚等。
现在来就诊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越来越多,殷朝辉表示,大多数人对“双向情感障碍”不是特别了解,目前通过治疗可以减轻或缓解症状,可以达到临床痊愈,降低自杀率,逐渐恢复其社会功能。但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愈后不乐观,需要更多的家庭与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常借故头痛、腹痛、食欲不佳、浑身无力等原因逃避上学,留在家里则表现正常;上课时紧张、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这是“恐校症”孩子通常表现出的特征
兵兵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了,却有3年休学的经历。只要上学就会有重感冒症状,一回家就恢复正常,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家里人认为兵兵在装病,就强行把他送到学校。可没过多久,就症状复发被老师送回家。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兵兵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究竟孩子们患的是什么病?儿童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孙雅表示,这类现象属于典型的“恐校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小学生以及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学龄前幼儿。3岁—7岁为第一高峰,这与初入学出现的分离焦虑有关,要离开熟悉的亲人怀抱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很多内向胆怯的孩子都会心生恐惧,所以不少幼儿在第一次上幼儿园时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分离性焦虑;11岁—12岁为第二高峰,与初升中学学习压力大有关,也可能与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14岁以后出现第三高峰,主要与自身发育特征有关,如发育性情绪不稳定、形体变化大、人际紧张、身心协调欠缺等。
患“恐校症”的孩子,通常表现出的特征是:常借故头痛、腹痛、食欲不佳、浑身无力等原因逃避上学,但留在家里则表现正常;上课时紧张、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孙雅说,“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能认为其故意装病,而去斥责、批评孩子,因为孩子并没有撒谎,他的确会产生躯体不适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躯体化’。”
孙雅介绍,导致“恐校症”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可能与孩子本身胆小、敏感、多疑、爱面子、依赖性强、生活独立性差等有关。如有的孩子初期成绩优秀,但对学习过度自勉和投入,一旦遭遇挫败便感到焦虑和恐惧,从而拒绝上学;有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自我形象’敏感,如觉得自己丑、身材矮、不善学习、运动不佳等,导致自卑而恐惧上学。”而外因则很可能是家长、老师对其期望过高,超过孩子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形成焦虑感。也有的孩子由于遭受到同学的欺辱或嘲笑,或和老师发生冲突、遭受体罚等诱发学校恐怖症。
恐校症可用药物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孙雅建议,“适当用一点药物,家长不必担心,常用的有阿普唑仑、百忧解等药物。”而心理治疗则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安抚孩子,达到让其重返校园的目的,主要包括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暴露疗法等办法。她建议兵兵的妈妈分3步走:陪同兵兵到学校外面看一看,是否感觉恐惧;如果不再恐惧,便到学校里面走一走;感觉好点后,再到教室里坐一坐,和老师同学们进行接触。如果孩子突然不愿上学属于在学校遭受应激事件而引发,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充分沟通,避免和减少学校方面的诱因。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