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一14岁网瘾少年网吧生存24天
2月10日上午9时许,正在六安皖西路上巡逻的六安特警二大队民警黄仲升等人忽然发现路边一名蓬头垢面、神情呆滞的少年有点眼熟。经过辨认后,民警们终于确认:这不是过年前刚送回家的张店镇的少年小龙(化名)么!当时,他还当面给其母亲写了“不再离家出走”的保证书,此刻怎又孤身出现在城里?
民警们细心询问很快有了答案。原来,这名才14岁的少年此次又是离家出走的,而且是其第5次离家出走,从2月12日开学前开始至今,已在六安城里的网吧连续生活了24天,他出门时只有从奶奶手里偷来的存有113元的存折。花光钱后饿了三天
原来,他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玩网络游戏的,开始在舅舅家玩,后来因家里没电脑,就跑到镇上的网吧,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摆脱爷爷奶奶的管束,就于今年元月初偷偷跑到六安城里的网吧玩了一个星期,等花光了从家里偷来的1000元钱后向街头特警求助。此次离家出走是在开学前一天,目的就是为了躲避上学。他说,存折里的113元钱不到10天就花光了,此后没钱吃饭,他曾多次挨饿受冻,最长一次饿过3天。
不过,他饿急了居然想出了办法——他利用自己60多级的游戏级别,以帮助一些初级网络游戏玩家打升级、挣装备来赚取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酬劳,然后靠这些钱来支付自己的上网费和维持温饱,最终得以在六安城金安商城一带网吧连续生存了24天,要不是逛街遇到警察,他还会继续在网吧里耗下去。
说起小龙的网瘾的确与众不同。据其奶奶等人介绍,去年上半年,他还因为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中上等而获得双庙初中颁发的“优秀学生”奖状,而到下半年,因越来越痴迷于网络游戏,加上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小龙根本不服爷爷奶奶管教,频繁地出入镇上的网吧,并迷上《魔域》等团体网络游戏。到后来因为搞不到上网费,也没钱买游戏装备,他居然几次趁奶奶不注意,翻墙入室,将家里的电饭煲、VCD、2把菜刀等家当都偷出去变卖。
奶奶马本茹在见到“失而复得”的孙子后生气地说:“家里电视机他现在还搬不动,要是能搬动,早就被他偷出去卖掉了!”奶奶说,小龙先后5次离家出走,她每次都到处寻找过,此次也两次进城寻孙,由于找不到他,她气得也不想再找了。
面对这个14岁的网瘾少年,连续两次护送其回家的六安特警二大队民警们既觉得惋惜又感觉无奈。民警刘俊认为,这一现象理应引起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他说,3月10日上午发现小龙后,他们就和孩子的母亲陈晓琴取得了联系,而孩子远在浙江的父亲马炎也打来电话。
马炎告诉民警,他在浙江养鸭子还有一个月就不干了,以后专门回来管儿子,但这一个月想请民警同志暂时将小龙关起来。当民警们要将其送回家时,小小年纪的小龙顿出惊人之语:“我不想回家,送我回家搞什么呢?我自己管不住自己,过半个月我可能还要跑出来。” (窦祖军)
针对网瘾少年小龙目前的状况,皖西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泽盛分析说,网瘾从心理学上来看存在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成因。
生物因素可能与个人大脑里的某种物质有关,这样的人需要接触新的刺激性事物,以满足其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因素是由于许多网络游戏是团体操作的,强调个人服从团体需要,而且网络上容易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得到团体性的关心和支持,这种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又很难得到,所以促使其更愿意到网络上寻找成功、快乐和满足感;三者中最主要的还是心理因素,因为针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与在外创业的父母很少有沟通机会,也缺少直接的父母之爱,加上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往往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小龙将家里的电饭煲、VCD偷出去变卖就是一种品行障碍,这种障碍一旦有了人格特征,就很难矫正。
关于网瘾的治疗,刘泽盛介绍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采用的是团体性住院治疗的方式,通过团体互助和重点辅导来弄清网瘾者在哪个方面缺少归属感和成功体验,然后对症下药。他建议小龙的父母、爷爷奶奶等人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加强心理上的呵护,通过沟通来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当然,父母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将孩子带在身边,更利于孩子成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了良性转变就要给予奖励,增强其成功感,逐步来减少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