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治疗市场亟待官方发声
自从山东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被叫停以后,网瘾治疗市场的极端事例不断见诸报端,广州有网瘾少年进“拯救训练营”被打成肾衰竭,南宁有15岁少年进了网瘾集中营后突然死亡,还有网瘾训练的少年打出SOS求救。
如果我们在网上搜索,会发现,在这些极端事例背后,网瘾治疗的市场实在很大。治疗机构在医学界、教育界中广泛开花,甚至不少跨界的“社会热心人士”。当然,我说的“界”,只是这些机构主办者的背景,至于正规不正规,科学不科学,有没有效果,可以看看最近新闻曝出的极端事例。
正如我们熟知的市场规律,市场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在于卖方和买方的共同需求。在杨永信被卫生部叫停以后,大批家长提出抗议,因为他们的网瘾孩子再无处可去。家里有一个网瘾孩子的痛苦,是旁观者无法体会的,当事者的不冷静也是旁观者无力指责的。这样的“卖方”,在无规范,无约束的状况下,很容易催生畸形的市场,而畸形的市场一旦日益庞大,再想纠偏实在不易。
乙肝治疗市场应该算是前车之鉴。即便是用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乙肝的转阴率也不到50%,这已经是常识。但是,乙肝患者已逾两亿,又受到入学就业的歧视,大打包票的乙肝治疗机构在现实中实在多如牛毛,当初既没有入行的约束,期间亦看不到官方对乙肝治疗的探索,和对纠正“乙肝歧视性”的努力,两亿人“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不知养活了多少“南郭先生”。
网瘾治疗如今还算是新生事物,其市场亦算是边缘性市场,官方此时介入实在是有必要,而且需要尽快。我说的并不只是征求意见已经一年的《网瘾诊断标准》,这个标准固然可以将网瘾划入医疗范围或教育范围,但是这不是官方惟一能做的事,而这也不应当是官方此时缺位的借口。
对“网瘾”及其治疗,如果我们不能做出一个客观的标准,那么至少可以对杂乱的治疗市场进行规范,对于新生事物,市场当然可以探索,但是探索应当在有序的前提之下,市场基本的准入和管理,并不因网瘾之新生可以缺位。那些普通民众肉眼看上去都无法信任的机构,那些制造出骇人听闻极端事例的机构,官方应当及早介入,而至于新闻曝出的人命事件和严重伤害事件,最起码的常识是,警方应该现身。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