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网瘾青年的回归路
24岁的上海青年王铿沉浸在创业的快乐中。这几天,他在龙华箱包城的小店开张了,而在此之前,他在巨鹿路已拥有一个店面。
谁能想像,三年前,王铿还是一个重度网络成瘾者:穷困潦倒,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5小时,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对现实生活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无数家长为之忧心如焚。王铿的成功脱瘾,给全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网瘾青少年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让他们在现实中能够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沉迷网络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青少年社工徐晶,是直接帮助王铿脱瘾的人。第一次见到王铿时,她第一个念头是“世界上居然有这种人”。
在一间15平方米、堆满了各种东西的房子里,一个白胖青年坐在电脑前,大拖鞋在脚上摆来摆去。因为很久不洗澡,他身上散发出一股怪味。屋里很闷热,他居然把电脑拆成裸机,用电脑机箱里的风扇给自己吹风“纳凉”。
徐晶盯着王铿足足看了半个小时,而他却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一点表情都没有。
在居委会那里,徐晶了解了王铿的经历:十年前,父母分居,把他扔给年迈的外婆,自此,王铿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上高中时,王铿学习成绩很好,但因发烧高考发挥失常,只上了大专,学计算机管理与运用。毕业后,他在一家企业实习了三个月,但一分钱没拿到就被开除了,从此不再找工作,陷入网络游戏。
“脱瘾”创业
当年,为了把王铿从网瘾中拉出来,徐晶出了奇招:她假冒电信局的工作人员,给王铿的电脑装个软件。
不断跳出的对话框让王铿无法再长时间玩游戏,他拿着徐晶留下的名片,出门去找她,要求删除这个软件。
他终于离开电脑,走出了家门,也走出了网络脱瘾的第一步。
无法再正常上网打游戏的王铿心烦意乱,徐晶劝他“脱瘾”,王铿脱口而出:“让我不打网络游戏可以,你能让我在网络上赚钱吗?”
这句话让徐晶以及她背后的团队——共青团普陀区委陷入思考。
在徐晶的介绍下,王铿第一次利用QQ为网络中介公司推介工作,得到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100元。接下来,他参加了网络游戏的全国比赛,做过网络游戏的代练。后来,在桃浦镇团委的帮助下,王铿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丝网花网络店,和其他社区青少年一起编织丝网花、绣十字绣,镇里则免费提供场所,成品在网上销售。
现在,王铿除了在网上拥有一个“双钻”信用的网店外,又先后开了两家实体店,经营丝网花和十字绣,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接到2万元人民币的订单。不久前,王铿的网络小店接到了一份特殊订单——一位韩国客户一下子订购了20种样式的丝网花,要带回韩国参加“民间工艺展”。
过去恍若一场噩梦。王铿希望把他的故事真实写出来,“拯救一批和我有相同背景的社区青年。”他还应邀参加网络脱瘾夏令营活动,现身说法,让那些沉溺网络的孩子们能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
(据新华社上海12月14日电/肖春飞、仇逸)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