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是罪魁祸首 戒网瘾行动不如心动
在现在这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痴迷甚至成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日前《“网瘾少年”离奇身亡》的新闻事件不仅再次引起了社会对青少年上网成瘾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更引发了一个疑问,现在“戒网瘾”已经到了必须要用到像训练营这样严苛的方式了吗?
现在,接触网络的青少年群体范围越来越大,年龄层也越来越低。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网络越来越发达,让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的机会越来越大,才造成了现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但是,北京市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病区主任林涛却表示,网络的发展并不是罪魁祸首,孩子生活中的其他因素也应负责。
林涛主任说,“网络是媒体高速发展的结果,尽管网络中的确有不良内容,但总体而言,网络对于青少年扩展视野、增加知识以及心理的发展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家长不必一口认定网络对于青少年就等于毒药,谈‘网’色变,似乎青少年一上网就等于服毒一样。相反,如果能恰当地利用网络,就能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网络有它自己的优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自控能力有时不尽如人意,当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能吸引他们的时候,难免会沉迷于网络的泥潭。”
除了不要单把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都归咎为网络发达外,还要找出孩子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林涛主任表示,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复杂,很难用单一因素进行解释。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渴望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渴望被认可。当心理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满足时,他们会采取一些不适应的行为进行代偿,例如逃学、打架、旷课,当然,也可能通过上网。因此,当青少年出现了“问题”行为,老师和家长不应单纯从行为层面评判他们,而应从心理层面去关注和关爱他们,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另外,在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中,经常会看到带有厮杀和血腥场面的游戏备受青睐。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愤怒会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世界里得以表达。攻击的张力会在表达中得以瞬间宣泄,这种快感会令他们留恋。其实,攻击能量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人皆有之,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积极的方式是将攻击能量升华为建设性的能量,促进人的发展和走向成功。大家熟悉的升华的例子很多,比如,将妒忌转化为斗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只是一味的宣泄,那是一种对内在能量的浪费,甚至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引导非常重要。
林涛主任认为,网瘾是一种从现实世界退回到虚拟世界的行为,因为它不具备社会适应性,因而是有问题的行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网瘾,除了从网瘾这个有问题的行为入手外,一定要关注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从现实世界退回到了虚拟世界。这里面的原因因人而异,例如: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中受挫,可能通过网络游戏的胜出获得替代性满足;被情感忽略的孩子可能通过上网聊天获得情感上的补偿;压抑攻击性的孩子可能通过网络上的“杀戮”获得宣泄的快感等等。原因很多,具体到每个成瘾的青少年应当具体分析。
林涛主任建议,要改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行为,除了从行为上进行调控外,还应该从其它可能导致网瘾的原因入手,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综合性干预。(来源:人民网/北京晨报 记者石玮)
16日,死在广西“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的少年邓森山的家属给记者发来短信称,邓森山尸检的初步结果是:“身体好,无疾病,由于身上多处受伤,导致肺部水肿、积血,也就是说,被殴打造成了死亡。”……《〈详细〉》
不管上网成瘾有多严重,多么反抗父母意志的孩子,只要被送进一间治疗室,出来的时候会立刻向父母道歉认错,这个模式三年来,在山东的一家网戒中心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在之前很多的媒体报道中被称为奇迹,并且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家长送孩子前来就诊,但是就在不久前,一些在网络上自称已经出院的孩子留言说,他们在这当中接受的治疗其实只是电击,并且他们把这家网戒中心称为“集中营”。那么,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奇迹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详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