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扭转早期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临床资料
22例男性患者,年龄15~33岁,平均24岁。
均系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5例,右侧7例,病程6小时~5天。夜间睡眠时发病8例,打球、跑步、会阴部外伤后发病14例。误诊为急性睾丸附睾炎8例,经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睾丸血流信号消失或减少,遂确诊为睾丸扭转。22例均有不同程度阴囊红肿。但阴囊红肿程度比急性睾丸炎轻,局部皮温升高不明显;伴有睾丸肿痛,直立和抬高睾丸时疼痛加重;有同侧腹股沟、下腹部放射性疼痛16例;伴有低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格检查:患侧阴囊肿胀,睾丸附睾界限不清,睾丸肿大,触痛明显,拒按,质地稍硬,精索增粗;睾丸位置较对侧高;睾丸横位上移18例;Prehn征(睾丸抬举试验)阳性21例,提睾肌反射消失;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22例,提示患侧睾丸附睾体积增大,血流信号消失,内部回声不均匀,周围伴有积液。
2治疗方法与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探查,睾丸鞘膜内型扭转180度~540度20例,其中扭转180度9例,270度6例,360度3例,540度2例;睾丸鞘膜外型扭转180度~360度2例,其中扭转180度1例,360度1例。
左侧逆时针扭转6例,顺时针扭转9例,右侧逆时针扭转4例,顺时针扭转3例。睾丸大部分呈黑色改变,质地稍硬,部分软化。手术复位后,以热生理盐水敷30rain,如睾丸血运无明显改善则行睾丸精索高位切除术。术中行对侧睾丸固定术15例。术后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天1次。术后0.5~1年来院复查,见睾丸外观正常,无不适症状,睾丸B超检查未见异常。
3讨论
睾丸扭转好发于青少年,可能与左侧精索较长的解剖异常有关。常发生于鞘膜壁层在精索止点过高、先天性睾丸系膜过长或缺如,睾丸引带发育不良,睾丸下降不良(隐睾),睾丸附睾完全被鞘膜包绕缺乏固定等。另外,剧烈活动致提睾肌痉挛收缩,寒冷使阴囊过度收缩,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提睾肌痉挛收缩等有关。
由于急性睾丸附睾炎发病初始症状、体征与睾丸扭转极为相似,易被误诊。但急性睾丸附睾炎一般有发热,起病不像睾丸扭转那样突然,睾丸疼痛呈渐进性,睾丸附着在阴囊内的位置无变化,无精索增粗缩短;急性睾丸附睾炎托起睾丸时,局部疼痛减轻,而睾丸扭转托起睾丸时,局部疼痛加重。彩超及睾丸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笔者认为,睾丸扭转手法复位成功率较低,且有加重睾丸扭转的可能。因此,一旦明确或高度怀疑睾丸扭转,应立即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探查。经用热生理盐水纱布湿热敷睾丸后,如睾丸颜色由蓝紫色变为淡红色,说明睾丸有生机,能存活。切除多余的鞘膜后将睾丸还纳至阴囊内,用不吸收线将睾丸白膜与阴囊肉膜或者阴囊中膈缝合固定。如湿热敷后颜色仍不能恢复,说明睾丸无生机,应高位切除精索及睾丸。术后再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应用有活血化瘀,止痛通络的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改善睾丸的微循环,促进睾丸功能恢复。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