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丑且口吃的弃婴 携茶炉独行野外写
行程
8月18日,汉口——天门,行车2小时50分,行程162公里。
当年,万里茶道上的襄阳楸子,载茶沿汉水逆流而上,从汉阳龙王庙,经汉川、仙桃至天门,约一周时间,全程200多公里。
18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取道武荆高速,与当年水路基本平行,只是少了汉水的九曲十八弯。车队在汉水北岸疾行,一路向西。
天门是中俄万里茶道中,汉口西行途中的重要一站,更以“陆羽故里”闻名。
陆羽(733—803年),字鸿渐,其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茶学专著。后世尊陆羽为“茶圣”。毛泽东称赞《茶经》,“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
貌丑且口吃的弃婴
史载,陆羽降生于竟陵龙盖寺(今天门西塔寺)。
采访团现场看到,现在的西塔寺,是2006年重建的,在天门城西原址,但寺院原建筑遭洪水和战火,所有旧迹已无存。
据《新唐书·隐逸传》载,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冬的一天清晨,龙盖寺住持智积走出山门,听到西湖一处小桥(后称古雁桥)方向,传来阵阵雁叫声。智积闻声有异,循声走进芦苇丛中,发现一群大雁用翅膀盖护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
智积把婴儿抱回寺中,以《易》自筮,占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陆,取名羽,字鸿渐。
陆羽后来在自传中也提到其身世,称自己“不知何许人”(《陆文学自传》)。他从小爱读书,“九岁属文”。在接触了儒家书本后,他与智积师傅有了冲突,不愿再习佛,说:“公执释典不屈,予执佛典不屈。”
这激怒了智积,罚陆羽“扫寺地,净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问字于学者”。
到了约13岁,陆羽的坚持折服了智积,师傅允其离开寺院,开始独立生活。陆羽投身一个戏班子,很快成了一个“伶师”——拿现在的话说,是一个有水平的演员。
陆羽容貌不佳,而且口吃,《自传》中说“有仲宣、孟阳之貌陋,有相如、子云之口吃”。但他的演技出色,机智而幽默。在一次庆典演出上,陆羽技惊四座,被天门太守李齐物赏识,资助他去火门山,拜隐士邹夫子学习4年。这为他撰写《茶经》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一座城的纪念
18日,采访团车队一下高速,沿陆羽大道驶入天门,即看到这建于平原上的城市中,一座造型奇特的木制方塔,高高矗立在前方。木塔再往前,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
随行的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石爱发告诉我们,这座塔叫“茶经楼”,仿唐建制,高54米,内9层外5层,含“九五之尊”的敬意。像为陆羽像,高7.2米,寓意陆羽一生72岁。
茶经楼、陆羽像、西塔寺、陆公祠,均为1986年以来新建;加上由市中心移来的古迹古雁桥,围绕西湖,集中在了一处,称陆羽故园。陆公祠中,一组系列木雕,再现了陆羽的生平事迹。
采访团在天门市内一路走来,随处可见有关陆羽的地名:陆羽大道、陆羽广场、鸿渐关、鸿渐路、陆羽村、陆羽酒楼、陆羽研究会、陆羽茶经研究中心、陆羽国际集团、陆羽故园……
天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钰介绍,马来西亚天门籍华裔张麒麟前些年到天门寻根,深感陆羽的伟大,回国不久就在吉隆坡开了一家茶馆,成为联络当地数千名天门籍后裔的平台。
今年4月20日,节气中的“谷雨”,天门市首次举办“全民饮茶日”活动,以“仁义礼雅”为主题,倡导“学生向老师敬茶,子女向家长敬茶,青年向前辈敬茶”,“体现大众参与,倡导茶为国饮,弘扬茶文化”。
精行俭德,秉其素业
陆羽在自传中,起笔就称自己为“陆子”。说到自己的性格,“盖今之接舆也”——接舆,是春秋时楚国著名隐士。他还把“陆氏茶”与“伊公羹”相提并论。天门市陆羽研究会会长萧孔斌说:“从这些地方显露出,陆羽志向高远,总以历史名人为伍。”
陆羽为了写《茶经》,足迹遍及唐时的32州郡,“往往独行野中”,“扁舟短棹江湖上,茶炉钓具常随行”。“这部书是用脚,用实践写出来的”,萧孔斌说。
萧孔斌告诉记者,“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陆羽写在《茶经》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话。“精行俭德”,是《茶经》和陆羽的灵魂。
“精行”,“精”指专心,“精行”就是专心做、精益求精地做。这正是陆羽一生的写照。陆羽谈到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每道程序都不含糊,都精心而作。“俭德”,即饮茶人有节俭的品德。同时,“俭以养德”,俭朴可以纯洁人生志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