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之歌走红网络 你中枪了没
“老师一个礼拜之前布置的论文现在还没写,刷刷twitter上会儿facebook再打个电话发现一个字都没写”“为了一周后的校庆需要减肥,却受不了饼干的诱惑”“还有工作要做,等会儿,先喂猫再打个游戏”……《拖延症之歌》诙谐的歌词表现了当代人在生活压力下养成的拖延习惯。
《拖延症之歌》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中枪”:“进度条每前进一秒我的膝盖就中一箭!”“中枪啊,被打成马蜂窝了!”
鲁迅先生说,要“时时早事事早”,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拖延症患者”似乎却更多,遇事总觉得时间尚早,先等等再说,或者总畏于万事开头难,很久没法着手开干,总是等到最后一刻才不得不动手。“拖延症”究竟都有些啥原因?又该如何克服?一起来探讨探讨,希望看完本文能对你有些许帮助。【详细】
“拖延”的结果都一样,但理由却各不相同
虽然“拖延”的结果都一样,但理由却各不相同。在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网友们讲述了各自的拖延理由,看看你是哪一种?
家住渝北区新牌坊的韩一楠是一名在读的博士生。回想起硕士毕业时通宵达旦赶论文的经历,他表示不吃不睡的48小时就是种“涅槃”。
离毕业还有大半年的时间,韩一楠却没有准备写论文,一直拖到最后一周,才不得不花了两个通宵来完成近十万字的论文。“连续48小时都没合眼,期间就连上厕所都是端着笔记本,哪怕一秒钟都不敢浪费。”【详细】
梁艾是地道的重庆妹儿,北漂快两年了,因为每次都不能按时提交方案,一直都没有被提拔,看着比自己后入职的同事都升职,她只能暗暗“叫屈”。
“我只是不想匆匆忙忙的就开始做事情。”梁艾说,一般接手项目,她总会思考很久才逐个落实,这样一来,她就要比别人耗用更多的时间,往往到了截止日期还交不出成果。
梁艾的同事好心提醒她,尽管做出来的方案很好,但没有在规定日期之前交给客户,等于白做。可梁艾却始终过不了心理的那道坎儿,每次都要拖到自己认为一切准备就绪了才开始做。久而久之,“拖延症”成了梁艾身上的一个标签。【详细】
如果员工有拖延症,老板咋看?嘉和安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嘉就最“恼火”这种“拖延症”员工:当今社会,讲究分工合作,分工都很细化,但工作又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犹如车间的流水线,如果一个人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就会拖累整个团队的进度。杜嘉说,估计许多管理者都和自己一样,不会喜欢员工的“拖延症”,任何单位都要讲求效率,哪怕你再能干,但老是拖延影响大家进度,慢慢地公司可能也不会考虑把重要的CASE交给你了。
杜嘉认为,所有员工都应该有团队意识,时刻想着自己的拖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别人的工作,如果有这种意识,也许就会减少拖延的行为。
重庆克莱因蓝心理文化、左岸方舟心理咨询首席心理师徐凌认为,“拖延症”的理由虽然五花八门,但从心理学讲,最主要的深层次原因无非两种,一是为了延迟满足感。特别是从事文案、创意类工作的人,经常会出现拖着不做“等灵感”的现象,到最后灵感一爆发,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二是内心冲突,在渴望成功和惧怕成功的矛盾中停滞不前。
徐凌说,拖延本身谈不上好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如果过分拖延影响了事情正常进展,甚至影响到团队的效率,就不太好了。他同时建议,当因为拖延出现经常焦虑、自我强迫等症状时,要考虑现阶段是不是对工作产生了倦怠情绪,并需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如果确实从事的是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考虑跳槽。
中国传媒大学管理学教授孟庆顺表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拖延很大程度上是由时间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中,不清楚轻重缓急、缺乏计划、厌恶任务等是造成拖延的主要原因。鉴于此,孟庆顺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当遇到一个困难的任务时,可以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每次只处理其中一个小目标,这样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二、对于计划性较差的拖延一族,“番茄工作法”是个不错的选择。即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短暂休息5分钟;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三、可尝试着改变思维方式,多用“这个任务不愉快,但快点做完就可以快点忘掉它了。”的心理暗示。
四、采用平衡表法。即在纸的左边列出拖延的理由,右边列出办妥拖延事项的潜在好处,可以让拖延的人在逃避中觉醒,并面对现实。
五、对于长期面对电脑的拖延一族,可尝试用某些软件。比如某强制码字软件,在运行之后用户除了码字,无法进行其他任何操作,就如同被关进了“小黑屋”一般。并且在达到之前设定的字数或者时间之前,用户甚至不能强制关机。
快节奏的生活催生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病”,每个人既可以“对号入座”,也可以“自成一派”。快来看看都有哪些,说不定你还能找到“组织”,和“病友”们分享经验。
选择恐惧症
当你买东西的时候,是否经常会瞻前顾后无法做出决定?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很恐慌,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
脸盲症
这里所说的并非完全医学意义上的“脸盲症”, 大多数所谓的“脸盲症患者”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较快,每天打交道的人太多,无法留心每一个见过面的人,因此常常会出现再次见面的时候“形同陌路”,给人留下不友好的印象。
初老症
“初老症”这一说法最开始出现在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主要针对30岁左右的女性提出。
办公桌上出现清凉油;只要一坐下来小腹就有一堆肉;以前烦恼青春痘,现在烦恼小细纹;讨厌过生日这件事;一堆人喊你XX姐,而你很想叫她们闭嘴……共50条初老症的标准,让30岁左右的轻熟女不得不感叹——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
80后独生子女易患的一种情感缺乏症。 他们因为获得了太多现成的爱,却不必付出,从而出现无法钟情于任何他人,也无法学会表达爱的现象。“相亲族”、“闪恋族”“闪婚族”都是无爱症的表现。
【详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