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案例递增 中国儿童属国际发育较早人群
两岁女童来月经,四岁男童乳房长大……儿童性早熟案例正逐年递增。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平均每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性早熟。
这种儿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表现为女童8岁前或男童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发育成熟过早可导致骨骼生长时期缩短,骨骺过早闭合,除影响儿童的最终身高外,还可能引起早孕和性犯罪等不良后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缺乏儿童发育情况的代表性数据,所用性早熟界定参考值是欧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制定的数据。
笔者日前获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马华梅等做了一系列研究,首次获得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当今中国儿童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参照值,得出中国儿童属国际发育较早人群的结论,并进行了性早熟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和实验配套研究,制订了国内《中枢性早熟的诊治指南》,其研究成果《儿童青春发育现状和性早熟诊断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的系列研究》获得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此前国内一直缺乏关于中国儿童正常青春发育现状的较全面的研究报道,在青春发育评价方面一直沿用欧洲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数据
圣元奶粉致婴幼儿性早熟的新闻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尽管这起奶粉“激素门”最后被证明是“商场闹剧”,仍让“小大人”现象引起了足够关注。
近年来,类似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儿童偷吃避孕药,抹妈妈的丰胸霜,进食蜂皇浆、雪蛤、鹿茸……共同的后果是,他们被“催熟”了。
实际上,性早熟并非新鲜话题。据马华梅介绍,早在1969年,英国医生Marshall和Tanner就通过观察192名英国女孩的青春期发育过程,首先创立了青春期主要性征发育的分期系统。
这种分期方法对于评价儿童青春发育非常重要,被称作Tanner分期(又名性成熟分级),其判定青春期发育的主要指标是第二性征乳房发育(女孩)、外生殖器(睾丸和阴茎)发育(男孩)及阴毛发育,并将性早熟定义为女孩8岁、男孩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长期以来,Tanner分期已被世界认可,通行国际。
不过,近半个多世纪来,全球儿童、青少年的体格生长和青春发育年龄逐步呈现出年代提前的趋势。
“这或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提高、营养改善、饮食结构和环境的变化都有关系。因此,科学家们不断提议重新界定性早熟。”马华梅介绍,1997年美国科学家Herman-gidden等研究发现,白人和非裔女孩青春发育较以往资料报道明显有所提前;1999年,Kaplowitz和Oberfield建议重新界定性早熟年龄,他们认为白种女孩在7岁之前、黑种女孩6岁之前出现乳房发育或阴毛发育为性早熟。
2011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一项新研究证实,至少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男孩性成熟的年龄平均每10年减少2.5个月,所长戈尔德施泰因说:“如今18岁的男孩生理发育成熟程度相当于1800年的22岁。”
“但是这些观点都没有得到公认,目前临床仍以1998年的Wilkins《儿童和青春期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标准,将女孩8岁、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诊断为性早熟。处于年龄界限边缘(女孩8—9岁)的第二性征发育称为早发育青春期。当然,这也可能是正常变异。”马华梅说。
国际上关于“界定”的议论声不断,在中国,这个问题也显得尤为尴尬。
我国性早熟研究相对国际起步较晚。笔者查阅资料发现,1979—1990年国内儿童性早熟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病例报告与分析上,其次就是对儿童性早熟的治疗;
1990—2000年儿童性早熟研究成倍发展,病例报告与分析和儿童性早熟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最多,对儿童性早熟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也开始受到研究者关注;
2000—2010年儿童性早熟研究快速发展,儿童性早熟治疗和临床检测与试验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对儿童性早熟的研究已从最初的病例报告深入到了对各方面内在机制研究。
“近年临床接诊状况以及国内以性早熟为主题的论文发表数均显示,性早熟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内分泌多发性疾病,不过遗憾的是,此前国内一直缺乏可与国际比较的代表国家层面的、关于中国儿童正常青春发育现状的较全面的研究报道,用的还是欧洲在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数据,在性早熟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国内没有规范性的指引性文献。”马华梅等所做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