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炭疽病
炭疽是一種古老的人獸共患傳染病。由于其危害嚴重,古人把炭疽看作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天災”。自發現炭疽的病原是炭疽桿菌後,相繼研究出抗炭疽血清,應用于治療和緊急預防;研究出無毒炭疽芽胞疫苗,用于預防。磺胺和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使這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既可預防又可治療,結束了炭疽危害不可抗拒的歷史。我國自1952年頒發《防治炭疽暫行辦法草案》後,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控制住炭疽的流行。唯仍有散發,近幾年來,一些老疫點不斷發病。
病毒及其污染物為主要傳染源。炭疽桿菌遇到空氣則變成芽胞,炭疽芽胞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可數十年不死,即使已死亡多年的朽屍,也可成為傳染源。幾乎所有家畜和野獸都有易感性。經皮膚、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都可感染。
馬炭疽多急性和亞急性,突然發病,體溫升高、發汗,呼吸困難,粘膜發紺,腹痛劇烈,糞尿帶血,在喉、頸、肩胛及腹下常有炭疽癰。炭疽癰乃係局限性腫脹,初期硬固,有熱和痛,呈淡藍一紅色,繼而變為無熱無痛,最後中央發生壞死,形成潰瘍。全身戰栗、搖晃不支,倒地而死。死後常有天然孔(口、鼻、肛門)出血。
牛炭疽往往不明顯,雖有高熱,但仍能採食,有時表現食欲減少,反芻和泌乳停止,孕牛常流産,常于頸;胸、腰、外陰及直腸內發生炭疽癰,呼吸困難,多突然倒地死亡。天然孔出血。
羊炭疽多急性,病羊興奮不安,行走搖晃,脈搏增數,呼吸困難,粘膜發紺,全身戰栗,突然倒地死亡,天然孔出血。
犬和食肉動物吞食炭疽病屍後,也可發生炭疽,多表現咽炎及胃腸炎,頭部和頸部常發生水腫,也可致死。公園觀賞動物多因吃了未經嚴格檢疫的肉而發病。
豬對炭疽易感性較低,故慢性多,急性少。慢性炭疽豬,生前常無明顯表現,屠宰後,檢查肉屍時,發現局部淋巴結紅腫,用顯微鏡檢查或培養,發現淋巴結中含有炭疽桿菌。隱性炭疽雖不多見,但有一定危險性。肉檢稍有不慎,也可造成污染,對生産者和消費者造成威脅。
對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死後血液該凝固而不凝固),屍僵不全(死後屍體該僵硬時而不僵硬)的家畜屍體,絕對不可擅自處理,要請檢疫人員進行細菌學或血清學檢查,確定是否炭疽。因為炭疽是一種敗血性傳染病,屍體各部內都含有大量病原菌,進行剝皮、分割以及用肉者均有易被感染危險。
人患病主要與病畜和被其污染的器具有關,特別是在剝皮和分割屍體時極易遭感染。通常多經過損傷的皮膚感染,引起皮膚炭疽,出現斑疹、丘疹、水疤。水疤周圍水腫,水疤破潰形成潰瘍,結成黑色痂皮,黑色痂皮為本病的特徵,故稱炭疽。皮膚炭疽無明顯疼痛和化膿表現,而水腫明顯,愈合緩慢,有時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燒、頭痛等。
吃進含有病原的血和肉等,可致腸炭疽,表現腹痛、腹脹、上吐下瀉,以至吐血、便血和發燒等嚴重腸炎症狀。
含炭疽芽胞的皮毛污染空氣,引起肺炭疽。肺炭疽發病急,以寒戰高熱起病,胸悶、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紫紺、血樣痰、虛脫,多迅速死亡。
炭疽常在一個地區之所以能反復發生,其原因有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是炭疽病原長期存在,一旦遇到適當時機,如旱、澇或動物抵抗力降低等,則引起發病。社會因素是對炭疽病原長期存在認識不清,連續幾年不發病,則産生麻痹大意,逃避預防注射,給細菌以可乘之機。更有甚者,銷售病肉,擴散病原,危害人和畜的安全。對此應予宣傳教育,除此之外,應加強飲食衛生工作,熟食品加熱後再吃。(來源:中華網)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