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病因一直没有确切的病因,不过通过研究发现了该病的发病的机制。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有关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的机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开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的一些疑惑。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累及造血细胞的水平不一,如对AML而言可以是多能干细胞,也可以是粒-单核细胞祖细胞,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阻滞在较早阶段。ALL主要累及淋系,髓系几乎均无恶性,阻滞发生在淋系较早阶段。造血细胞发生白血病变的机制仍不清楚,某些染色体异常与白血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染色体断裂和易位可使癌基因的位置发生移动和被激活,染色体内基因结构的改变可直接引起细胞发生突变。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细胞染色体重排对细胞癌基因结构或调节发生改变,使基因产物发生质和量的改变,后者可能和白血病的发生和维持有一定关系。如APL(M3)伴t(15;17),使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A酸受体α(RARα)基因与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可阻断粒细胞的分化。
这是APL发病和全反式维A酸治疗有效的分子机制。如CML的Ph染色体即t(9;22),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具有较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能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如ALL-L3伴t(8;14)导致8号染色体上的C-MYC基因与14号染色体上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并列,染色体易位使C-MYC基因的转录发生改变,从而破坏了与C-MYC蛋白有关的正常网络,C-MYC基因激活或过度表达引起肿瘤的发生。白血病的发生可能有一个过程,有些急性白血病是在骨髓增生异常或骨髓增殖症的基础上发生的。白血病引起正常血细胞减少、造血衰竭的机制复杂,不仅有骨髓白血病细胞的排挤,可能还有细胞和体液介导的造血抑制。
上述的方法就是对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的介绍,患有该病的患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该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希望患有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患者能够合理的进行治疗以免该病给以后的发展带来危害。
上一篇: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因素都有哪些
下一篇:对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症状的详细介绍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