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道血吸虫病
肠道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尤其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十三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严重流行,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
急性肠道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病或血清病。在血吸虫感染的早期,尾蚴和移行的童虫可刺激宿主产生抗体,但抗体的水平较低。
当童虫发育为成熟成虫并大量产卵时,虫卵释放出来的大量虫卵可溶性抗原,刺激宿主迅速产生抗体,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血管损害而致病。
成虫大多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移行至肠壁的血管末梢在黏膜下层产卵,以结肠,尤其是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为最显著,小肠病变极少,仅见于重度感染者。
早期变化为黏膜水肿,片状充血,黏膜有浅溃疡及黄色或棕色颗粒。由于溃疡与充血,临床上见有痢疾症状,此时,大便检查易于发现虫卵。
晚期变化主要为肠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黏膜高低不平,有萎缩,息肉形成,溃疡、充血、瘢痕形成等复杂外观。由于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可致机械性梗阻。由于阑尾炎组织也常有血吸虫卵沉着,阑尾黏膜受刺激及营养障碍,易发生阑尾炎。
1.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疾病诊疗依据,患者请前往肛肠专科医院就诊。
2.医院为了方便患者需求,友情开设免费咨询服务,专家医生在线互动交流,解答各类肛肠病难题。
3.医院开设就医“绿色通道”,网上提前预约挂号,来院无需排队可直接就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