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0-13 20:51:26 浏览次数:1600

一种由组织胞浆菌引起的疾病,可引起原发性肺部病变和经血流播散。组织胞浆菌病可见于全世界,在美国的地方性流行区为从俄亥俄州密西西比峡谷一直延伸到马里兰州北部的部分地区,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纽约中部及得克萨斯州,其他州如佛罗里达州也有小的流行灶区。

本病可由呼吸道、皮肤粘膜、胃肠道等传入,流行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粪便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潜藏此菌。当菌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而呈局限原发或播散感染,一般男性患者较多见。本菌所侵犯的各器官,病理改变基本一致。开始为中央部分增生,吞噬细胞内有或多或少的真菌。其后发生组织坏死,周围呈肉芽肿样变化,最后则愈合或纤维化。原发性接触性组织胞浆菌病呈非特异性炎性浸润,间或可见有巨细胞及坏死区。

治疗

一般支持疗法很重要,如加强营养,给富有营养的饮食和适量的维生素B和C,必要时可输液、输血或血浆等。药物治疗如二性霉素B、庐山霉素、球红霉素等。局限性皮肤或肺部局限性病损者,可以手术切除。

急性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一般不需进行抗真菌治疗.对慢性型治疗可使组织胞浆菌培养转阴,病程变慢或停止,但不能改善纤维化病变.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对本病有效,但复发常见.治疗严重的弥散性病例首选两性霉素b,较轻型病例可选用伊曲康唑.对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最佳的治疗持续时间不清楚,因此,可用伊曲康唑进行无限期的治疗以防止复发.氟康唑疗效较差.间歇性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可用于对唑类药物不耐受的艾滋病人的长期抑制疗法.

症状

进行性弥散性组织胞浆菌病从肺部经血流播散,不受正常的细胞介导的宿主防御机制的控制。以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受累为特征,表现为脾肿大,淋巴腺病,骨髓受累,并且有时会发生口腔和胃肠道溃疡,特别是慢性患者。通常,病程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伴有疲劳,虚弱,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常较轻微,或HIV阳性患者出现无原因的健康状况进行性恶化。

诊断

本病各期均应注意与结核相鉴别,主要依靠培养及相应的血清学检查,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的急性期应与病毒,细菌性及其他真菌性肺部炎症以及弥漫性肺部纤维化,类脂质性肺部病变等相鉴别,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有脾肿大,淋巴结病变,贫血白细胞减少时,应与内脏利什曼病,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马内菲青霉病痢疾布鲁菌病等鉴别,皮肤及黏膜损害,应与肿瘤,孢子丝菌病梅毒,细菌性蜂窝织炎,皮肤结核,弓形虫病或其他系统性真菌感染等相鉴别。

病因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原发性真菌病。主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我国十分罕见,至今国内个案报道共11例。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该菌属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在室温和泥土中呈菌丝型。有人认为只有酵母型致病,而菌丝型无致病性。当人们吸入本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或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或吸入大量孢子后,形成肺部病灶,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而自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