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及发病机制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智能衰退的器质性病变,多由脑组织弥漫性萎缩和退行性的改变而引发。我国血管性痴呆所占比例较高,它与老年性痴呆和老年性与血管混合型痴呆共同组成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呈迅速增长的趋势,这无疑也是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
血管性痴呆大脑皮质高级功能全面衰退,以记忆减退,思维、判断、认知等大脑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根据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痴呆、呆病、文痴、善忘等的范畴,中医认为发病常因七情内伤、久病耗损、年迈体虚诸因素,致使气、血、痰、郁、瘀等病邪为患,渐使脑髓空虚失养而成。
血管性痴呆可由于主要脑动脉闭塞引起大面积皮质梗死,梗死脑组织超过80~150ml,临床即可出现痴呆,额叶、颞叶及边缘系统等部位血管源性病变更易导致痴呆,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或由于皮质下白质、基底节或丘脑多发性腔隙梗死所致,多梗死性痴呆是血管性痴呆中最常见类型,占血管性痴呆的39.4%。
然而,血管病变并非大多数血管性痴呆病人的唯一致病因素,许多病人同时存在神经变性痴呆病变,表现为混合性痴呆。高龄、糖尿病、既往有卒中史、额颞叶卒中病灶、大面积或反复卒中、卒中合并失语及文化程度低等可能导致痴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