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 8种药物轻松治
组胺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症状的主要物质,它和鼻黏膜和眼结膜等部位的H1受体结合后引起鼻痒、眼痒、打喷嚏和流鼻涕等症状。抗组胺药可结合H1受体,从而阻断组胺发挥作用。有些抗组胺药物还可通过其他致病环节发挥作用。
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一般一天只需口服一次,此外还有氮卓斯汀等鼻喷剂型。这些药物起效快,一般半小时到一小时即可起效,对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效果明显。某些药物对鼻塞症状也有一定缓解效果,疗效能持续12~24小时,嗜睡作用以及影响判断力和操作能力等副作用,较氯苯那敏(即扑尔敏)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明显减轻。
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的症状主要是由于鼻黏膜和眼结膜局部的炎症反应引起,糖皮质激素可缓解炎症反应以发挥疗效。但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明显全身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上世纪70年代初,二丙酸倍氯米松鼻腔给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良好效果,此后相继合成了布地奈德、曲安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和糠酸莫米松等鼻腔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目前这些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鼻腔局部用药可直接抑制黏膜炎症反应,每天使用一到两次,每天剂量仅为100~200微克,用药方便,可明显缓解鼻塞、打喷嚏、流涕和鼻痒等症状。此类药物连续使用数天后才能达到最大疗效,且需要连续使用数周,再逐渐减量至能够控制症状的最小剂量。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全身吸收量很少,药物通过肝脏代谢清除,对内分泌系统和儿童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根据患者检测的主要过敏原,通过反复皮下注射或者舌下含服等途径,逐渐增加过敏原疫苗的摄入量,使患者达到对这些过敏原耐受的目的。适用于对一种或个别几种过敏原过敏的患者。一般半年到一年起效,总疗程需要3年时间。这是WHO推荐的唯一能够改变患者免疫状态的治疗方法。
小编提示:过敏性鼻炎患者应该听取专科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按照WHO推荐的标准,过敏性鼻炎可分为轻度间歇和中重度间歇发作、轻度持续发作以及中重度持续发作。临床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喷鼻剂,根据症状特点可以加用其他药物,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采用免疫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