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簡介
鼻咽癌在中國大陸長江以南沿海各省有較高的發生率,台灣居民的祖先大多來自福建和廣東,因此台灣也是發生鼻咽癌的高危險區。估計每年大約有850名新的鼻咽癌患者,男女比例約3:1至4:1左右,好發年齡群都在40至49歲,尤其是在45~46歲左右。鼻咽癌的致癌原因仍然是個謎,比較有關係而較常被提及的有種族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EB病毒感染三種,其中在種族遺傳因素方面,更讓我們不能不小心,因為華人的鼻咽癌被公認發生率最高,縱使是移居國外的第二代,仍比當地人發生機率高。而臨床上也發現鼻咽癌頗有家族集簇性,鼻咽癌患者第一等親之內罹患鼻咽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0倍,除了遺傳因素造成這種家族集簇性之外,親屬間具共同的環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雖然環境因素種類繁多,不易有共同一致的結論,較常被提及的為含硝化物的醃漬鹹魚,而較常耳聞的菸、酒、檳榔等,在鼻咽癌的致癌方面,不若肺癌、口腔癌顯著。在EB病毒感染方面,目前仍是熱門的研究題材,雖未達部份學者所云「鼻咽癌EB病毒病因說」的程度,但「鼻咽癌EB病毒關連說」則是不容否認的,臨床上,抗EB病毒抗體力價的測定,不僅目前用來做診斷的輔助工具,在鼻咽癌的篩檢、治療後追蹤及預後的判斷上,都有重要的利用價值。
臨床上為了方便起見,將鼻咽癌的徵候和症狀分為六大群,即一、頸部淋巴病變,二、頭頸區域疼痛,三、鼻部或口部的出血,四、鼻腔、鼻竇及鼻咽症狀,五、耳部症狀,六、神經症狀。頸部淋巴病變是最早、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估計30%~40%的病患是以頸部淋巴病變為初發症狀,而在病患就診時,頸部淋巴病變更是高達70%~80%。頭頸區域疼痛常以頭痛的型式表現,尤其是發生於單側的偏一側的頭痛。鼻咽癌富含血管且易出血,所以鼻部或口部的出血是頗為常見的,尤其是鼻咽癌表面發生潰瘍時,通常病患會於早晨第一口痰中帶血絲,偶而輕度鼻出血或鼻涕帶血絲,但罕有以大量鼻出血的方式表現。鼻腔、鼻竇及鼻咽症狀則類似鼻炎或鼻竇炎的臨床表現,如鼻塞、鼻漏、鼻涕倒流、鼻音過重、嗅覺減低等等。耳部症狀則以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等為主,主要是因耳咽管功能受到腫瘤影響。在神經症狀方面,由於解剖學上的因素,顱神經方面,以第五(三叉神經)、六(外旋神經)和十二(舌下神經)對顱神經為主,第五對顱神經受侵犯會出現顏面麻木感,第六對顱神經受侵犯則出現複視,第十二對顱神經受侵犯則舌頭會運動麻痺、萎縮。除顱神經外,脊髓神經、自主神經等也都有可能被侵犯。
鼻咽癌之分類可依病理組織學、臨床表現方式、腫瘤形態等加以分類。以臨床表現方式而言,可分上升型、下降型和混合型,上升型鼻咽癌主要侵犯方式為顱內侵犯,臨床表現以顱神經麻痺為主,下降型鼻咽癌則以頸部淋巴轉移及遠隔轉移為主要臨床表現,而混合型則是既上升侵犯顱底,又有頸部淋巴轉移甚至遠隔轉移。以鼻咽癌的腫瘤形態來分類的話,早在1947年Ackerman和del
Regato就將鼻咽腫瘤分成三型:潰瘍型、小葉型、凸出型,也有學者建議分為四型:凸出及小葉型、浸潤型、膨出型和潰瘍型,由於潰瘍型為數很少,而且杜詩綿教授認為這種潰瘍變化常是一種繼發性的腫瘤表面潰瘍及感染,所以主張鼻咽癌在鼻咽內視鏡觀察下的形態學應該只是分凸出型、浸潤型和顆粒型,其中以凸出型最為常見,浸潤型次之,而顆粒型則屬罕見。病理組織學分類則是最常被使用的鼻咽癌分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鼻咽癌的WHO
classification 可分三型,第一型為鱗狀上皮細胞癌,第二型為未角質化癌,第三型為未分化癌。
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發生淋巴轉移和血行轉移的惡性腫瘤,自鼻咽部發生淋巴轉移時,第一個淋巴轉移站為咽後淋巴結,但理學檢查則不易偵測,第二站則是上頸部淋巴結,它位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內側面,然後順內頸靜脈往下蔓延或順第十一對顱神經往頸部後三角區侵犯。由於鼻咽部是位於身體中線的解剖區,鼻咽癌不但容易往同側頸部淋巴轉移,也容易往對側淋巴轉移,所以臨床上兩側頸部淋巴轉移是頗為常見的。血行轉移則會造成更廣、更遠的遠隔轉移,一般而言,遠隔轉移以肺臟、肝臟和骨骼較為常見,臨床上常以胸部X光檢查或胸部斷層掃描檢查偵測肺部轉移,以腹部超音波檢查偵測肝臟轉移,以同位素骨骼掃描偵測骨骼轉移。
鼻咽癌對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都有相當不錯的敏感性,而鼻咽癌手術不易且鼻咽癌容易有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通常用在診斷、放射治療、後遺症、合併症之處理、鼻咽癌復發之治療選項等,初診斷為鼻咽癌之病患通常採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來治療鼻咽癌。鼻咽癌之治療方式不僅需考慮臨床分期,還要考量T、N和M的情形。一般而言,早期鼻咽癌(如臨床分期I、IIA)可單採放射治療,而臨床分期IIB、III、
IVA、IVB則建議採放射化學治療法,若已有遠隔轉移(臨床分期IVC病人),則採化學治療為主。
来源网址-
rbfaeh399201说:每个疾病都会让人有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