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先天性肝纤维化

发布日期:2014-11-30 05:16:49 浏览次数:1595

肝脏增大质地变硬,肝汇管区面积增宽,门静脉分支减少、闭塞或狭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肝内胆管扩张和增生,扩张胆管覆以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与小儿硬化的组织学改变不同的是肝细胞和肝小叶结构正常,无肝细胞坏死及再生出现。

以继发性的门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合并有Caroli病(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或多囊肾,则可同时伴有此二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在5~20岁出现症状,但小部分病人可在出生时即出现。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消化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腹部包块(脾肿大)、肝脾区不适或胀痛贫血(脾亢所致)、反复发作的发热(并发胆管感染所致)。合并Caroli病时可伴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并发肝内胆管结石)、发热、黄疸等。合并多囊肾者可最终出现尿毒症的症状。

智力、体格发育一般正常,多数病人常同时发现有肝脾肿大,以脾大最为常见,肝脾质地均较硬,表面光滑,并发感染时伴肝区叩痛。部分病人脐周皮下静脉曲张(海蛇头样静脉曲张),可能闻及脐旁响亮的静脉营营声(Kennedy征阳性),此即所谓Cruveilhier综合征,系门脉高压所致。与其他疾病所致门脉高压症不同,本病一般不出现腹水,亦无蜘蛛。合并多囊肾者,可同时扪及双肾肿块,并可有肾性高血压

肝脏组织学特征为诊断的重要依据,术中取切片可确诊。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几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其病因大致可分为感染性(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先天性代谢缺陷(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及化学毒物性(慢性酒精性肝病、慢性药物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在正常肝组织中,各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有精确的相对比例和特定的相对空间位置,通过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信号传递精确地调控着其结构、功能和代谢状态,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急性肝损害所致肝脏纤维增生是机体对于肝实质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一旦病因去除则过多的细胞外基质被降解,肝组织内细胞与基质成分恢复正常,因而不产生肝脏纤维化。但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续或反复的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因此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肝纤维化。

血常规可正常,但有脾亢者则外周全血细胞减少,各项肝功能指标一般正常,但少数人可有AKP及(或)γ-GT轻度升高。合并多囊肾者,后期可出现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

食管吞钡及胃镜早期可无异常发现,病情进展后一般均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B超及CT可见肝脾肿大、门静脉扩张、脾静脉扩张、胃冠状静脉扩张及门脉高压。合并多囊肾者,可发现双肾多发性囊性病变。肝脏穿刺活检一般可发现典型的先天性肝纤维化病变。但少数情况下,若穿刺部位恰好为正常的门管区时,则可误诊为正常肝组织。

先天性肝纤维化可以通过肝组织病理活检诊断,病理特点为:1、肝组织内呈现宽大致密且炎症不明显的胶原纤维间隔,或纤维束弥漫穿插于固有的肝小叶内;2、肝细胞板排列大致正常,一般无肝细胞结节性再生,不形成典型的假小叶结构;3、肝内胆管扩张和增生,扩大的胆管上皮覆以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可伴有肝内胆管发育畸形或海绵状扩张。

影像学检查:B超、CT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肝纤维化的某些征象,如肝脏轮廓、大小、及肝实质信号强弱的改变;肝脏血管内径及血流方向、速度的改变;脾脏大小的改变等。但是,这些影像学检查不能对纤维化做出确诊,更难于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

血清指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包括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Ⅲ-P)、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 (1N)等。血清化验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容易复查;定期检查可以根据其变化总趋势来了解肝纤维化的发展情况,也可大致了解抗纤维化治疗的临床效果。但血清检查不如肝穿刺检查来得直接,对于某一病人来说,往往很难根据一次化验指标高低来确定肝纤维化的程度。

病理学诊断:肝组织病理学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最可靠方法。通过肝穿刺活检,不仅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肝纤维化,还可以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这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目前在临床上,肝穿刺的设备和技术已很完善,病人的痛苦也很小,在有经验的肝病专科医生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极少[1] 。

1、影像学诊断:对纤维化的特异性识别是影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X线和B超不能对纤维化作出确诊和鉴别诊断。近年来,有人试图利用磁共振成像法来协助诊断纤维化病变。

2、病理学诊断:到目前为止,肝纤维化诊断最可靠的办法仍然是肝组织活检。但肝组织活检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肝脏病变的不均匀性而导致的取样误差,以及由于存在一定的损伤性,患者难以接受,很难反复取材等,故而不能动态地观察肝纤维化及纤维化形成的情况。另外,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办法确定肝组织胶原的含量,仅根据肝内纤维增生的情况进行大概的估计,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3、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是研究最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由于该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因而较为实用。其中最重要的为与胶原有关的指标,特别是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Ⅲ P),是至今临床运用最广泛的一个指标,另外,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及其片段,板层素(LN),纤维连接素(FN)等,报道亦较多,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较大。[2]

1、大多数无伴发病的CHF只需处理其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出血不多者可给予止血剂、输血、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给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或圈套结扎等。出血凶猛、量大者,经上述处理无效时,可予急症门奇断流(如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反复发作上消化道出血,威胁患者生存,或应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考虑行门体分流术。

2、单纯脾切除术曾被用于CHF表现为脾亢的患者,但因不能有效防止上消化道出血,且影响将来可能要进行的门体分流术的操作,故已不用。

3、CHF伴发无症状的静止型Caroli病时,一般不主张行胆道探查术,因可导致胆道感染。伴发非静止型Caroli病者,其处理参见胆道疾病有关内容。

4、伴发终末期先天性肾脏病的患者,考虑行肾移植术。

乙肝小三阳是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的,近些年发现多年小三阳癌变率上升,有一些小三阳携带者,其中有90%的小三阳携带者,做肝活检,都可以检测出肝细胞轻微炎症,但是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所以一些人做肝功检查时,结果会显正常,而这些炎症会经过长时期的日积月累,就容易发生肝纤维化。那么怎样预防乙肝小三阳肝纤维化,如果在小三阳肝纤维化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肝病是可以逆转的,不然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病情逆转就很困难。其实乙肝病情要早发现早治疗,在肝炎时期,如果得到正规的治疗,通常肝病病情都可以得到控制,这样就可以防止肝纤维化的发生 。

肝纤维化的诊断:恶心、食少、乏力等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史,或兼有蜘蛛病、肝掌征,或面色灰暗、舌有瘀斑或斑点。B超检查肝回声粗强,门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重者有肝回声不均匀,肝表面不光滑。

肝硬化的诊断:可伴有腹胀不适、恶心、上腹隐痛、轻微腹泻等。有的患者可出现呕吐口干口苦、恶心、厌油、暖气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上述症状时轻时重。[2]

1、肝纤维化是病情学上的概念,而肝硬化则是一种慢性疾病的临床名称,有明确的诊断指标。

2、肝纤维化是由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而引起的;而肝硬化则是过度纤维化使肝脏萎缩变硬而引起的。

3、肝纤维化是向肝硬化过度的阶段,病情较轻,可逆转。

4、肝纤维化目前还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肝硬化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存在。

肝纤维化的危害[3]

肝纤维化是肝脏组织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肝脏发生结节,最主要的是肝细胞的坏死造成的严重肝脏损伤,肝纤维化是导致肝硬化最直接的凶手,如果患者不治疗或者错误治疗,就会导致肝脏进一步损伤,严重者可形成肝硬化。

肝硬化是在肝纤维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肝纤维化在肝硬化之前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那肝纤维化的危害有哪些呢?肝纤维化就是肝脏上面的疤痕,由于疤痕的存在会使多种生命机能受到损伤,肝脏的组织结构失去正常形态,肝细胞萎缩、间质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慢性肝损伤后的瘢痕修复反应。

肝纤维化对肝脏的影响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肝纤维化的存在,使得正常肝细胞之间的血液微循环通道因纤维组织成分的沉积而造成循环障碍,影响肝细胞的血液供应,使因炎症受损的肝细胞不易修复甚至加重损伤,直至功能正常的肝细胞愈来愈少,最后导致肝功能衰竭,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第二,因为肝组织结构的破坏,使肝内血管受压扭曲、闭锁或动脉与静脉之间出现“短路”吻合,造成门静脉系统血管阻力增大,形成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肿大、腹水生成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对上消化道会有一定的影响,病情严重还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致命的并发症。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