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胆道蛔虫病方数

发布日期:2014-11-27 14:41:12 浏览次数:1600

胆道蛔虫病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在我国农村较常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绞痛。病人常抱腹屈膝,伏卧床上,或辗转不安,大汗淋漓,呻吟不止。有些病人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腹痛有时向肩背或腰部放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间歇期也不规则。有时一日可发作数次,也可间歇数日后又复发。绞痛发作是因蛔虫虫体刺激胆道口括约肌所致。当虫体活动暂时静止,或胆道口括约肌疲劳时,疼痛可一时缓解。如虫体全部进入胆道或深入肝内胆管时,绞痛可以减轻,或仅有轻微持续性胀痛,也可完全不痛。腹痛后不久,常出现恶心呕吐,吐出物先为胃内容物,后可为胆汁,有30%左右病人可以吐出蛔虫。腹痛l-2天后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急性胆管炎的合并症,个别严重患者可并发脓肿

蛔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蛔虫运动习性也会发生改变而上行至十二指肠,钻入胆道即发生胆道蛔虫病。导致蛔虫上窜钻入胆道的因素有:蛔虫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如高热、腹泻、驱虫药使用不当等),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肠管蠕动失常,激惹虫体异常活动;胆道口括约肌因炎症、结石等处于松弛状态,有利蛔虫的钻入;蛔虫有钻孔癖性,喜碱恶酸,可逆碱性的胆汁而上行。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中上腹剑突下区突发阵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样感觉,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查体中上腹剑突右下方有轻度压痛,体征轻微但腹痛剧烈是本病的发病特点。近期往往曾服驱蛔虫病,多见于少年及儿童。

过去西医认为蛔虫一旦钻入胆道就不能退出或排出,所以对确诊本病的病人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率曾高达90%。当代广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降低了手术率,提高了治愈率。

本病中医称为“蛔厥”,最早记载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蛔厥”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拟定了乌梅丸。《金匮要略》中载有甘草粉蜜汤一直沿用至今。(朱培庭)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