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马鼻疽

发布日期:2014-10-03 12:18:53 浏览次数:1600

鼻疽是由鼻疽伯氏菌(Burkholderia malle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但主要流行于马、骡、驴等马属动物中。以在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肤上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或斑痕,在肺、淋巴结或其他实质器官发生鼻疽性结节为特征。人也可感染。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病原学

过去称为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现列入新建立的伯氏菌属,改称为鼻疽伯氏菌。菌体长2~5微米、宽0.3~0.8微米、两端钝圆、不能运动、不产生芽孢和荚膜,幼龄培养物大半是形态一致呈交叉状排列的杆菌,老龄菌有棒状、分枝状和长丝状等多形态,组织抹片菌体着色不均匀时,浓淡相间,呈颗粒状,酷似双球菌或链球菌形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常用苯胺染料可以着色,以稀释的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兰染色时,能染出颗粒状特征。电镜观察,在胞浆内见网状似的包含物而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有所区别。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在腐败的污水中能生存2~4周。日光照射24小时死亡。加热80℃ 5分钟将其杀死,氢氧化钠等消毒药能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鼻疽病马是本病的传染源,尤其开放性鼻疽马最危险。病菌存在于鼻疽结节和溃疡中,主要随鼻涕、皮肤的溃疡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养管理用具、草料、饮水、厩舍等。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多由摄入受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发生,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染。人主要是经受伤的皮肤、黏膜感染。

感染动物以马、骡、驴易感。尤其以驴、骡最易感,感染后常取急性经过,但感染率比马低,马多呈慢性经过。自然条件下,牛、羊、猪和禽类不感染,骆驼、狗、猫、羊及野生食肉动物也可感染,人也能感染,多呈急性经过。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新发地区常呈暴发流行,多呈急性经过;常发地区,马鼻疽多呈慢性经过。

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自然感染为数周或更长时间,人工感染为2~5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6个月。

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根据病菌侵害的部位不同,又分肺鼻疽、鼻腔鼻疽、皮肤鼻疽。

急性鼻疽:体温升高39~41℃,呈驰张热型。呼吸迫促,颌下淋巴结肿痛(常为一侧性),表面凹凸不平。可视黏膜潮红。

当肺部出现大量病变时,称为肺鼻疽。肺鼻疽表现干咳,流鼻液,呼吸增数呈腹式呼吸。病重时叩诊肺部有浊音,听诊有湿啰音和支气管呼吸音。

鼻腔鼻疽表现鼻黏膜红肿,并出现粟粒大黄色小结节,边缘红晕,随后中心坏死,破溃形成溃疡。流灰黄脓性或带血鼻涕。重者可致鼻中隔和鼻甲壁黏膜坏死脱,甚至鼻中膈穿孔。

皮肤鼻疽多发生在后肢、胸、头、颈及阴囊等部位的皮肤。患部热性肿痛,继而形成节,软化破溃后形成溃疡,排灰黄色或混有血液的脓液。病灶附近淋巴结呈索状肿胀,沿索状肿有许多串珠样结节,结节破溃又形成新的溃疡。由于病灶扩大蔓延、淋巴管肿胀和皮下组织增生,导致皮肤高度肥厚,使后肢变粗变大,俗称“橡皮腿”。

慢性鼻疽:感染马多呈此种病型。有的不表现临床症状。

4病理变化

鼻疽的特异性病变,多见于肺脏,约占95%以上;其次见于鼻腔、皮肤、淋巴结、肝及脾等处。在鼻腔、喉头、气管等黏膜及皮肤上可见到鼻疽结节、溃疡或疤痕;有时可见鼻中隔穿孔。肺脏的鼻疽病变主要是鼻疽结节和鼻疽性肺炎的病理变化。

5诊断

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Mallein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无替代诊断方法。

鼻疽的病情复杂,须用临床、细菌学、变态反应、血清学及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诊断。但在大规模鼻疽检疫或对个别可疑鼻疽马诊断时,通常以临床检查和鼻疽菌素点眼为主,配合进行补体结合反应进行诊断。

病原分离和鉴定:涂片镜检、腹腔接种豚鼠试验。

血清学试验:马来因试验(国际贸易指定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国际贸易指定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从未开放、未污染的病灶采集病料。

6防治

我国已接近消灭了马鼻疽,因此对开放性病马,或检疫呈阳性的马,应采取扑杀销毁的措施。

疫区每年进行1~2次临床检查和鼻疽菌素检疫。

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品的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电话:010-58677700转信息中心。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