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广州管圆线虫病

发布日期:2014-10-29 20:41:01 浏览次数:1595

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种,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脑膜炎,是由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即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或成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人体感染主要是因食用生或未熟的含有幼虫的螺肉所致。广州管圆线虫主要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中间宿主包括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东风螺和福寿螺等,而福寿螺是罪魁祸首。此病可引起脑脊液内出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甚至能在脑脊液中查出幼虫,由此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

上世纪80年代初,福寿螺被引入广东省之后,广州市便发现了全国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有研究证明,每只福寿螺内含广州管圆线幼虫多达3000~6000条。如果生吃或半生吃福寿螺、陆地螺、淡水虾、蟾蜍及蛙等,或是喝了被幼虫污染的生水,广州管圆线幼虫即可经口到达消化道而进入人体。病变主要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目前发现的病人主要是吃过螺肉的人群。轻者只有一过性皮肤感觉异常、轻度头痛低热等,大约3~5天症状就会消失。重者可引起较重的神经系统病变。现在北方引进南方的螺类,使本病出现了南病北移的现象。

主要临床症状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广州管圆线幼虫寄生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的疾病。该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脑脊液中,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等。该病潜伏期为约10天,少数患者在进食螺肉数小时即有腹痛恶心,有些病人首发症状为发热、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症状,个别患者出现皮肤丘疹或荨麻疹,持续数天消失。多数患者急性起病,头痛几乎是所有患者的突出症状,间歇频繁发作,可伴痛性感觉障碍。血象检查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但嗜酸细胞显著增高。治疗常采用药物驱虫及对症治疗。该病轻重不一,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能康复,仅少数重者患者可遗留四肢皮肤感觉异常或减退等慢性感觉神经症状。临床诊断中,如果在脑脊液或组织中检出第5期幼虫即可确诊,由于检出率低,一般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确诊。

防治

预防措施:“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加热到80摄氏度以上,就可杀死这种寄生虫。市民不要食用生鲜或者未经彻底加热的螺、鱼、虾、蟹和其他水产品,从事螺肉加工的工人、厨师等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果市民生吃了不熟的猪、牛、羊、鸡、鸭、兔、淡水鱼、虾、蟹、螺等出现异常症状,如出现“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高)、“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治疗方法:主要以驱虫为主的药物进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