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变的肠白塞病
白塞病是1937年由土耳其皮肤科医生Behcet首次提出的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并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白塞病好发年龄为20~40岁,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其中男性患者病情常常较重。
白塞病累及消化道溃疡者称为胃肠型白塞病,文献多称肠白塞病。肠白塞病中胃肠道溃疡可为单发或者多发,深浅不一,病变可累及食管的下端、胃部、回肠远端、回盲部、升结肠,但以回盲部多见。近年来有关肠白塞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并有研究显示其发病率较以往升高,但因肠白塞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且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同一治疗对不同系统损害的疗效反应可能不一致,所以治疗方法应个体化。本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方法,很多药物都有效,但停药后大都又会复发。因此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控制症状,防止重要脏器受损。
一般情况下,在白塞病急性活动期,应限制患者活动,充分休息,保证营养,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根据患者个体的不同情况选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干扰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发生肠穿孔或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肠穿孔为肠白塞病最常见且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肠白塞病发生穿孔的概率约为50%,这可能与肠白塞病溃疡具有多发、面积较大、渗透性强,以及肠道张力增加的特点有关。穿孔好发于回盲部区域(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常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