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症状及治疗
一。邻近器官受累表现 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内痔、脐周静脉曲张;黄疸;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下肢水肿、精索静脉曲张等。
二。腹胀 随瘤体的增大病人逐渐出现腹胀感,由于胃肠被推移位常在肿瘤的上方或一侧叩诊呈鼓响,肠蠕动音正常或稍亢进。
三。腹痛 随病程发展腹部出现坠胀感、沉重感、隐痛或胀痛恶性瘤侵蚀邻近器官或神经时可剧烈疼痛。肿瘤侵犯腹后壁可有背痛侵犯腰股神经后,可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痛或麻木。
四。腹部肿块 首次术后再次出现腹部肿块。肿瘤位置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相同或相近。取膝肘卧位双手触诊肿瘤不向前垂并腹前壁有叩鼓,但肿瘤大者腹前壁叩诊亦呈浊音。腹膜后肿瘤处叩诊常为正常肠曲的叩响。少数患者有腹水,往往不易叩出。听诊肠蠕动音正常或稍亢进。
一。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多为原位复发,很少远处转移,为再次手术提供了条件。Karakousis等报道33例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29例获得了再次完全切除其5年生存率为57%中国也有学者报道33例复发性腹膜后肉瘤再次完整切除17例,5年生存率为42%。腹膜后复发性肿瘤再手术切除率和手术效果都比较好有的病例需多次手术才能达到治愈目的。如再次手术时肿瘤已侵犯邻近脏器,应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联合脏器切除;对不能完全切除的复发肿瘤亦应最大限度地部分切除,达到减瘤的目的,这不仅可以减轻肿瘤对脏器的压迫,也可以为术后其他辅助治疗创造条件。
二。大血管损伤和术中大出血是复发性肿瘤再手术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如肿瘤来源于大血管或浸润大血管时,若强行剥离会损伤血管而发生大出血若不切除血管周围的肿瘤组织,则可导致术后的肿瘤再发所以,在腹膜后肿瘤再手术时,更应考虑到血管的重建问题。肿瘤侵及下腔静脉在肾静脉以下切断或结扎后,血液可经腰静脉丛等侧支回流,不必作血管移植。为了防止术后下肢水肿,在腔静脉切除后最好能行人造血管移植。腹主动脉段切除后要移植人造血管,腹主动脉的切除长度不应超过3对腰动脉,否则可因脊髓缺血而引起截瘫。髂血管切除3cm以上时需移植血管3cm以下时经游离后可行对端吻合。切除盆底腹膜后肿瘤时为了减少出血可先行两侧髂内动脉结扎,并不会影响盆腔脏器的血供。
三。由于腹膜后复发性肿瘤局部解剖关系发生改变、肿瘤大、位置深、操作空间小、容易伤及腹膜后大血管,再手术时出血量较大。术前对出血量要有充分估计并有足够的备血量。才能保证手术的完成。如有条件,术前应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找到主要供血动脉行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但肿瘤恶性程度高血供丰富者,往往有多处供血动脉,栓塞止血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现在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大多是放化疗。副作用非常大,目前通过cls最新生物治疗技术联合放化疗或单独使用,能将治疗后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下面就为读者简单介绍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及最新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方法CLS生物细胞疗法。
我们引进了国际先进的CLS细胞疗法,也称CLS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其中DC-CIK细胞就是这一技术的主导部分。CIK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它是将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与多种细胞因子共培养后所获得的异质细胞群。 CIK细胞具有增殖快速、杀癌力强、杀瘤谱广、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对耐药肿瘤敏感、可调整人体的免疫状态、刺激骨髓造血等重要作用 ,是目前已知活性最高的非特异性杀伤免疫效应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也是唯一能激活幼稚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 具有独特地位。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可摄取肿瘤抗原,提呈给T淋巴细胞,诱导、激活、增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从而介导强大的特异性 抗肿瘤细胞免疫。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上就是笔者对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基本介绍,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对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有个基本的了解。尽量避免发生。本网站中还有相关疾病的介绍和养生 疗法,希望读者借鉴参考。
(编辑:
李敏 )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