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又名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农村多见,近年已明显减少。主要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其特点为:各期红细胞大于正常,红细胞比血色素减少更明显,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粒细胞核右移,骨髓出现巨幼红细胞等造血特点,经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有效。
病因:(1)摄入不足;(2)吸收和利用障碍;(3)需要量增加;(4)先天贮存不足。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此类贫血的共同特点是外周血呈大细胞性贫血,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在我国,因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比较多见,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者很少见,恶性贫血尤为罕见。
叶酸缺乏的原因有:①摄入不足,冬末春初蔬菜少的季节较多见,营养不良、偏食、食物烹煮过度是叶酸缺乏的主要原因;②吸收不良;例如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③需要增加;例如妊娠(叶酸需要量增加5~10倍)、哺乳、婴幼儿或慢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等也是主要原因之一;④利用障碍;应用影响叶酸代谢或吸收的药物如氨甲喋呤、乙胺嘧啶、苯妥英钠、异烟肼、环丝氨酸等。
维生素B12的缺乏几乎都与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因食物中缺乏维生素B12而发生者罕见,但在长期素食者中偶尔亦可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的机理可分为:①缺乏内因子,例如恶性贫血、胃切除术后(全胃切除5~6年后发生巨幼贫,胃次全切除1%典型巨幼贫,5%中间型巨幼贫);②肠吸收不足,例如广泛回肠切除术后、节段性小肠炎、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等;③寄生虫或细菌争用维生素B12,例如短二叶裂头绦虫病、外科手术后的盲袢综合征等。恶性贫血多见于北欧民族,绦虫病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过去多见于芬兰,而这两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在我国均极少见。
胸腺嘧啶,这一环节中所需的甲基由亚甲基四氢叶酸提供。因此,任何原因引起的叶酸缺乏都能影响上述生化过程,结果影响DNA的合成,从甲基四氢叶酸转变成四氢叶酸时,维生素B12在这一生化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使甲基四氧叶酸去甲基,不断转化为四氢叶酸,从而促进DNA的合成。因此,维生素B12缺乏时,从甲基四氢叶酸转变成四氢叶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的量减少,所以维生素B12缺乏所造成的结果与叶酸缺乏的结果相同,同样会引起DNA合成障碍。如果DNA合成受阻滞,迅速分裂的胃肠道上皮,造血细胞、表皮,睾丸的生发上皮,均会发生巨幼变,当人体内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时则DNA合成阻滞,使红细胞发育周期中DNA合成期延长,每个细胞DNA含量正常或稍增加,幼红细胞分裂迟缓,而胞浆内RNA含量增加很多,后者的合成迅速超过前者,血红蛋白合成不受阻滞。故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之巨幼红细胞特征,这种细胞大部分在骨髓内未及成熟即被破坏一红细胞无效生成。DNA的代谢阻滞对骨髓粒细胞、巨核细胞的成熟亦起不良影响,无效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故常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巨型晚幼粒、巨杆核、巨核细胞分叶过多);其它迅速增殖的细胞,如口腔、胃、小肠和子宫颈的上皮细胞、表现胞体增大。核不成熟及产生消化道症状,此外,维生素B12能促进甲基丙二酰辅酶A(methylmalonylCOA)转变成琥珀酰辅酶A(succinylCOA)。如果维生素B12缺乏,此反应不能进行,大量的丙酰基COA(propionyCOA)堆积(propionylCOAmethylmalonyCOAsuccinylCOA),影响脂肪酸的正常合成,单链脂肪酸结合进脂膜,影响神经鞘膜的功能,这是维生素B12缺乏时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因。
中医学中没有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名,根据此病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为血虚、虚劳及痹症等范畴。
1.饮食欠缺
人体各种营养全赖饮食摄入,或因摄入量不足营养缺乏,如因生活贫困,饮食低劣者所致:或因需要量增加而致营养相对缺乏,如孕妇和婴幼儿之病。中医认为: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只有饮食充足,五脏之气才旺盛;食量不足则谷虚气虚。气之与血,异名同类,总由水谷精微所化。若饥不得食,渴不得饮,气血生化乏源必致血虚,气血两虚,内不能养五脏,外不能御邪固表,以致引起多种病症。
2.饮食偏颇
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需从多种饮食中摄取,如偏食、素食、挑食,则不能从饮食中得到多种营养,久之必致疾病。所以中医强调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补精益气。故偏食、素食、挑食可造成饮食单一,皆会造成谷虚气虚,引起气血亏虚,致发本病。
3.脾胃虚弱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又能统摄血液行于脉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一脏一腑,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是升清降浊的枢纽,两者把水谷精微输送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人体赖以生存之根本。
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受纳无权,故而发生多种疾病。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食且不化,脾病则面色萎黄。生成血液的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正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血虚。
1.病史:患儿年龄是否在2岁以内;生后是否纯以母乳、羊乳或淀粉奶糕喂养,未加其他辅食。有无反复感染或腹泻史。有无乏力、反应迟钝、无泪少汗、吞咽困难、恶心、呕吐、慢性腹泻带粘液便。
2.体检:注意是否面色黄白似浮肿,口唇、粘膜、指甲苍白,发黄、细、稀疏,嗜睡,淡漠,直视,舌及双手震颤,口炎,舌光滑少苔,项强直,角弓反张,心扩大,肝脾肿大,膝反射亢进,浅反射增强,踝阵挛,皮肤出血点。
3.检验:呈大细胞性或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生,红细胞、粒细胞等系统有巨幼性改变,巨核细胞也可有类似改变。有条件时应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含量。此外,应警惕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合并存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