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组由免疫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是由于母儿血小板抗原性不合所致。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患活动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妇女如怀孕,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血小板,其生出的婴儿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是因患儿同时存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族免疫抗体,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被破坏;或大量红细胞破坏,释出红细胞素,其作用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相似,可加速凝血过程,增加了血小板消耗,使血小板减少;换血若用的是库血,也常在换血数天后发生血小板减少。4)先天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母多为过敏体质,在孕后期用过某种药物而被致敏,当再用同一药物时,产生大量抗体进入胎儿,会破坏胎儿血小板养血润脾汤治血小板减少疗效显著(5)后天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新生儿应用某些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磺胺、苯妥英钠、奎宁、奎尼丁、地高辛(免疫抗体为IgG)、氯噻嗪、吲哚美辛(免疫抗体为IgM)、利福平(免疫抗体为IgM和IgG)等,其中某些药物尚可引起中毒性血小板减少。
2.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当孕母感染弓形体、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疱疹病毒等,在妊娠最后3个月期间,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而得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病毒在巨核细胞内繁殖而影响血小板生成、骨髓受抑制、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脾脏肿大而血小板破坏增多、或因并发DIC而使血小板消耗过多(此时则伴有其他凝血因子缺陷)。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比较复杂,感染可产生血小板抗体、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毒素破坏等。
3.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是由于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导致血小板减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与遗传性缺陷有关,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伴性隐性遗传病。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请进论坛首页
养血润脾汤的四大功效 减轻激素的毒副作用 增强免疫力 补血升血 清排调理
第一 清排调理:方中白芍、白术、当归、旱莲草等天然药材具有高效凝血、止血、消炎作用因子(中医俗称凉血),迅速使人体受损骨髓产板巨核细胞开始自行修复生成,血小板抗体被排除(服用期15天-25天后)出血症状消失,病变血小板开始恢复正常形态。女性患者的月经量恢复正常,每月的周期天数恢复正常。
第二 补血升血:采用组方中制广又、龟板、阿胶、紫河车、制寸子等综合高效活性分子,源源不断地养阳生津,滋补肝肾,使受累的脾脏系统被消除。升血、补血功能开始恢复正常(服用期35天-65天后),微检可见血小板第三因子(PF1)活性已增高,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增加。
第三 增强免疫力:方中冬虫夏草、制草大等抗免疫因子,能够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扶正效果好。免疫功能的逐渐增强使得血小板数量平稳上升,康复的曙光又冉冉升起,患者笑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第四 减轻激素的毒副作用:西医常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确有较肯定的疗效,但上述治疗若长期、大量应用,其毒副作用明显,而且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因而配合“孔氏养血润脾汤”积极介入治疗,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方中运用制子丸、制广又、制寸子、龟板等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的中药以防治激素的不良反应,用白术、茯苓、阿胶等清热利湿、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中药防治肝、肾损害等,对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维持和巩固西医疗效大有裨益。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康复病例
患者张先生,45岁,吉林省吉林市人,于2006年春节因发热后咳嗽,痰中带血就诊于当地医院,经骨穿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做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个诊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住院治疗:予“强的松”、“氨肽素”、“丙球蛋白”等治疗,效果不佳,血小板数在3万左右。出院后曾服2个月中药,效果仍不佳。
2009年4月25日,张先生经人介绍来到我院就诊,孔教授详细询问了病情并为其进行了检查,患者手足心热,肢体散在皮下紫癜,腹胀,纳可,大便稀,日2次,小便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黄,舌尖有溃疡,脉细滑数。诊断为血证(阴虚火旺,脾气亏虚),治宜生血。
2009年4月27日,张先生开始服用养血润脾汤进行治疗。两个疗程后,张先生经医院复查血小板显著升高。全身症状已基本消失。
后又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张先生经医院复查康复后停药。
而今,康复后的张先生会定期到医院复查,至今身体状况良好,未见复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