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鸡白痢病的诊断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4-11-15 04:49:12 浏览次数:1595

1、流行特点 本病是鸡的一种卵传性疾病,种鸡场如被本菌所污染,种鸡中就有一定比例的病鸡或带菌鸡,这些鸡所产的种蛋同样有一定比例是带菌的,在孵化过程中可造成胚胎死亡,孵出的雏鸡有弱雏、病雏。同时该病在同群鸡中又可以互相感染传播,给养鸡业造成很大损失。

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鸡最易感,其次是火鸡。各种年龄,不同品种的鸡都可感染,但以褐羽产褐壳蛋的鸡种易感性最高,白羽产白壳蛋的鸡种抵抗力稍强,但不注意本病的防治同样造成较大损失。鸡白痢在目前条件下,大多数鸡群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种鸡场本病若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对广大商品蛋鸡场来说威胁将越来越严重。

雏鸡白痢和成鸡白痢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病,雏鸡白痢是造成雏鸡死亡、育雏成活率低的主要疾病之一,成鸡白痢是造成产蛋率不高和成年鸡死淘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鸡白痢病在发生特点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即青年鸡也可以发生白痢,所造成的损失比雏鸡白痢和成鸡白痢大,这点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可以说鸡白痢不仅威胁着每批鸡,而且该病造成的危害贯穿了整个养鸡周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所造成的损失与种鸡场本病净化程度、鸡群饲养管理水平以及防治措施是否得当有着密切关系。

2、临床表现 不同日龄的鸡白痢病的发生与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现将雏鸡、育成鸡、成年鸡鸡白痢发生情况与表现分述如下:

雏鸡白痢 雏鸡白痢是鸡场常见病之一。雏鸡当5一6日龄时开始发病,第2一3周龄是雏鸡白痢发病和死亡高峰,严重污染的种鸡场其后代白痢是严重的。可造成雏鸡20%一30%的死亡,甚至更高病鸡精神沉郁,低头缩颈,羽毛蓬松,食欲下降,少食或不吃。由于温升高怕冷寒战,病雏常扎堆挤在一起,闭眼嗜睡。突出的表现是下痢,排出灰白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粪便所污染,出于排便数多,泄殖腔口被干燥粪便糊住。病雏排便困难,可见努责、呻吟。有的急性病鸡生前不见下痢症状。有的病雏喘气、呼吸困难,有的可见关节肿大,行走不便、跛行。如防治不当病雏死亡呈直线上升,有较明显的死亡曲线。防治的好病雏逐渐减少,还能达到较满意的育雏成活率。在这里提及一点希大家注意,育雏期间的成活率虽高,但不能代表雏鸡群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污染程度低,只有从种鸡场入手,搞好鸡表雏鸡群的感染率。

中鸡(育成鸡)白痢 该病多发生于40-80日龄的鸡,地面平养的鸡群发生此病较网上和育雏笼育雏育成鸡发生的要多。从品种上看,褐羽产褐蛋鸡种高。另外育成鸡发病多有应激因素的影响,如鸡群密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饲养管理粗放,气候突变,饲料突然改变或品质低下等。本病发生突然,全群鸡只食欲、精神尚可,总见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鸡只,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见高峰而是每天都有鸡只死亡,数量不一。该病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天,死亡率可达10%-20%。

成年鸡白痢 成年鸡白痢多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一般不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鸡群感染比例较大时,可明显影响产蛋量,产蛋高峰不高,维持时间亦短,死淘率增高。有的鸡表现鸡冠萎缩,有的鸡开产时鸡冠发育尚好,以后则表现出鸡冠逐渐变小,发细。病鸡时有下痢。

3、病理剖检变化 雏鸡、育成鸡、成年鸡白痢死亡后病理剖检的变化也不尽相同,现分述如下。

雏鸡:病死鸡瘦小、羽毛污秽、泄殖腔周围被粪便所污染,有的形成粪球状悬吊在泄殖腔周围羽毛上。病死鸡脱水、眼睛下陷、脚趾干枯。打开胸腹腔可见肝脏肿大,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坏死点,脾脏肿大。卵黄吸收不良,外观呈黄绿色,内容物稀薄,病程稍长者可见肺有坏死灰白色结节。心包增厚,心脏上可见坏死或结节,略突出于脏器表面。肠道呈卡他性炎症,盲肠膨大。

育成鸡:病死鸡一般营养中等或偏下。突出的变化是肝脏肿大,有的肝脏较正常肝脏大数倍。打开腹腔,整个腹腔被肝脏所覆盖。肝脏的质地极脆,一触即破。被膜下可看到散在或较密集的小红点或小白点。这样的肝脏很容易造成肝破裂,有的见到血块覆盖在肝脏被膜下,有的则见整个腹腔充盈血水;脾脏肿大;心包增厚,心包扩张,心包膜呈黄色不透明;心肌可见有数量不一的黄色坏死灶,严重的心脏变形、变圆,整个心脏几乎被坏死组织代替。相同的变化还经常在肌胃上见到;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成年鸡:成年鸡白痢主要变化是花卵巢,有的卵巢仅有少量接近成熟或成熟的卵子,已发育或正在发育的卵子变色,有灰色、黄灰色、黄绿色,灰黑色等不正常色泽;卵子变形,有的呈梨形、三角形、不规则等形状;卵子变性,有的卵子内容物稀薄如水样,有的呈米汤样,有的较粘稠,个别小的卵子,壁厚,内容物如同油脂状。有的卵子落入腹腔形成包囊,有的卵子破裂造成卵黄性腹膜炎。肠道呈现卡他性炎症。

鸡白痢的诊断主要依据本病在不同年龄鸡群中发生的特点以及病死鸡的主要病理变化,不难作出确切诊断。成年鸡鸡白痢的检查可通过血检来确诊。现场诊断常采用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该方法。快速、准确。是种鸡场净化白痢的主要手段。在诊断时应注意肠杆菌病、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

雏鸡白痢的防治,饲养者通常在雏鸡开食之日起,便在饲料水中添加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在饲料、饮水中添加药物的种类很多,人们曾使用过青霉素、土霉素、痢特灵、氯霉素、庆大霉素、氟派酸等。从多年来防治实践和细菌的分离、药敏试验结果看,以下药物是比较好的,如痢特灵(0.04%拌料)、氯霉素(0.1%拌料)、庆大霉素(2000一3000IU/只饮水)、氟派酸(0.01一0.02%拌料)。此外还有兽用新霉素防止雏鸡下痢也有很好的效果。而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可以说几乎无效。

用药物预防应防止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更不要一味加大剂量达到防治目的。应该考虑到有效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交换使用,药物剂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疗程。在上述药物给药时除痢特灵投喂时间可长一些(连喂7天,停药3天后再投喂5-7 天),其它药物只需投药4一5天即可达到预防目的。

近些年来微生物制剂开始在畜牧业中应用,这种生物制剂对防治畜禽下痢有较好效果,该种制剂具有安全、无毒、不产生副作用、细菌不产生药性、价廉等特点。常用的有促菌生、调痢生、乳酸菌等。用这类药物的同时以及前后4一5天应该禁用抗菌药物。经大批量的实验认为,这种生物制剂防治鸡白痢病的效果多数情况下相当或尢于药物预防的水平。这类制剂的使用必须保证正常的育雏条件,较好的兽医卫生管理措施。与鸡群的健康状况也有一定关系。在使用时应从小群试验开始,按照规定的剂量、方法进行,取得经验后再应用到生产中去。

育成鸡白痢病的治疗要突出一个早字,一旦发现鸡群中病死鸡增多,确诊后立即全群给药,可投予氟派酸或氯霉素等药物,5天后间隔2一3天再投喂5天,目的是使新发病例得到有效控制,制止病情的蔓延扩大。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对鸡群的影响,可以大大缩短病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从我国目前养鸡业中鸡白痢发生现状看,单纯地依靠药物治疗是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鸡白痢病的,药物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控制和进一步消灭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各类种鸡场应把净化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一个种鸡场来说,鸡白痢病的有或无,关系到该场的兴衰与存亡。近些年来已有不少种鸡场通过净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一个种鸡场通过3一5年的净化工作就可以使种鸡群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感染降低到较低水平,可以使一个深受其害的种鸡场起死回生,为广大用户提供合格、健康的种蛋、鸡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种鸡场鸡白痢的净化工作主要是采用全血平板凝集反应,现场检疫寸淘汰阳性鸡与贯彻兽医卫生综防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数年,定见成效。

白血病是白血病/肉瘤群这一类诸多种疾病中在自然条件下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也叫做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俗称大肝病。

鸡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是鸡的卵传性疾病之一。病毒可经卵代代相传,因此控制和消灭本病是非常困难的,该病在任何鸡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自然条件下,除个别鸡群发病率较高外,一般发病死亡均较低。近年来我国养鸡业的原种鸡场开始重视并进行了鸡白血病的净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其后代鸡群中本病发生较以往有明显的减少。

鸡白血病是经卵传播为主又可水平传播的一种疾病,鸡群发病死亡是在鸡只性成熟以后。病死鸡经剖检后,可见多种器官出现肿瘤,在肉眼观察中与鸡马立克氏病的内脏型几乎完全一样,不能区分,只是鸡白血病病死鸡的法氏囊多见有肿瘤发生。如果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将鸡马立克氏病和鸡白血病明确地区分开来。

非典型性新城疫病死鸡的病理剖检变化不典型而且轻微。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多不见变化,腺胃乳头出血也很少见到,即便有数量也很少,往往多剖检几只病死鸡才能看到。肠道与盲肠扁桃体的变化也不及典型性新城疫那样明显和特征。但一经发现则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直肠与泄殖腔粘膜的出血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在成年鸡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时,病死鸡的病理变化更不明显,有时根本见不到任何明显的肉眼可见变化。有的鸡却表现出其它疾病(如鸡白痢、鸡大肠杆菌病等)的变化,这是继发性感染所致。

总之,作为临床诊断除依据上述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之外,还须了解鸡群最后一次免疫时间以及与前一次免疫之间的间隔时间、使用的疫苗种类和免疫方法。根据实际中多次出现的问题来看,仅用活疫苗而且使用饮水免疫方法,前两次免疫间隔过长或延误了再次免疫的时间,往往是鸡群发生新城疫的客观因素。另外就是不根据本地该病流行情况,沿用已过时的免疫程序也是致使鸡群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鸡场兽医卫生综防措施,是保障鸡只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使病传播机会的重要工作,是防止各种疫病发生的基础工作,必须引起重视,任何不利因素的存在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在此基础上搞好鸡群的免疫预防是控制本病发生的关键。

免疫接种是人们防制鸡新城疫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免疫工作的质最是与多方面因素直接相关的。首先要了解本地区该病流行情况及发生的特点,根据本场饲养数量、饲养方式来选择合适的疫苗及适宜的免疫方法,制定本地区合理的免疫程序并认真执行,不断地充实完善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发生。

免疫程序就是指免疫的计划和方案,一个合理的免设程序就是按该免疫程序实施后可使鸡群对某种疾病具有高度、持久、一致的免疫力,可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但是,免疫程序的制定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及防制效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对同一个疫病来说,不同地区可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因此,免疫程序的制定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盲目照搬。防制效果是衡量一个免疫程序好坏的客观标准。

现举例介绍预防新城疫的免疫程序供大家参考。主要介绍应用活疫苗、活疫苗与死疫苗联合使用的两种免疫保序。

(1)鸡只7一10日龄时进行首免,可选用II,III,IV系苗、克隆30苗中的任何一种,方法一般用滴鼻和点眼。二免应在首免后15天,即当鸡只22一25日龄时进行。二免时使用的疫苗与免疫方法同首免。但在疫苗选择上二免可选用与首免不同的疫苗(例如:首免用克隆30,二免用可用IV系)。二免后20一25天,即鸡只花42一50日龄时进行三免。疫苗可用IV系苗,免疫方法在本病安全地区可使用饮水方法,在不安全地区或本病高发季节仍可采用滴鼻和点眼的方法,有的还可选用气雾免疫方法(为防止由于气雾免疫而激发鸡群发生慢性呼吸道疾病,可在疫苗中按预防量添加链霉素、土霉素或红霉素)。当鸡只超过60日龄直至淘汰这段时间内,应根据抗体监测选择各次适宜免疫时间,但在鸡只开产前,应做好确实的免疫,防止鸡群正处在产蛋高峰时,因抗体水平偏低而进行免疫,影响鸡只产蛋。

在农村的养鸡场,鸡只60日龄以后用1系苗注射一次,鸡群开产前再注1系苗一次,当鸡群产蛋高峰过后仍用1系苗注射免疫,直到鸡群淘汰。

使用该程序时应该注意的是,在鸡只60日龄以前最好免疫三次,而且首免与二免之间间隔不应超过15天,二免最好不使用饮水的方法。另外就是有抗体监测条件的地方,应根据抗体监测了解鸡群免疫状态,选择适宜免疫时机,检查免疫效果。

(2)鸡只7一l0日龄时进行首免,可选用弱毒活疫苗中的任何一种进行滴鼻和点眼,与此同时每只鸡注射油佐剂灭活苗0.25ml。

第二次免疫在鸡只开产前即鸡只花120日龄左右进行免疫。每只鸡注射油佐剂灭活苗0.5ml。

另外一种程序是首免只用弱毒苗滴鼻、点眼,首免后l5天进行二免,用IV系苗每只鸡注射1头份,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油佐剂灭活苗0.25m1。三免在鸡只l20日龄左右,每只鸡注射油佐剂灭活苗0.25ml。整个饲养周期内只免疫三次。

应用活疫苗与死疫苗进行免疫的免疫程序在使用中同样要定期进行鸡群抗体水平的监测,特别是在鸡只80日龄和产蛋高峰过后这两个时间要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如若发现鸡群抗体水平偏低或参差不齐时,应立即采取气雾免疫方法进行辅助免疫,使鸡群持有高度、一致的免疫力。在成年产蛋鸡群为提高粘膜抵抗力,可在鸡只120日龄左右的免疫中,在注射油佐剂灭活苗的同时用IV系苗进行气雾免疫,可较好地防止经呼吸道感染本。

根据多年现场防制本病的经验,发现单纯使用活疫苗进行免疫的鸡群,尽管免疫多次其抗体水平不可能达到应用油佐剂灭活苗免疫的应有高度,因此不可避免地仍要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所以活疫苗与死疫瞄联合使用的免疫程序是目前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好方法。

当鸡群,特别是育雏和育成阶段的鸡群一旦发生新城疫,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立即采取紧急预防注射,是有效地防止疫情扩大、减少损失的好方法。鸡群越大,紧急预防注射的效果就越明显。

总之,希望广大养鸡者应该把防制新城疫的工作始终摆作首位,新城疫的免疫程序一经确定,在一段时间内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更改。实践中由于防制其它疫病而任意改动新城疫免程序导致免疫失败造成严重损失的实例屡见不鲜,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