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据了解,近期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形势严峻,并有蔓延扩散趋势。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目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已知主要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者接触死亡感染者的尸体。
一、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以下简称埃博拉),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二、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
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埃博拉病毒。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埃博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
医务人员在救治埃博拉病人时如果没有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就可能会接触到这一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男性在康复后仍可能在长达7周的时间内通过其精液将病毒传给性伴。因此,男性康复后至少在7周内要避免性交,或者在康复后7周内进行性交时要戴安全套。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三、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潜伏期2-21天。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
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四、人们应当何时就医?
当人们曾经去过已知存在埃博拉的地区,或者与已知或疑似患有埃博拉的人员接触过,并且开始出现症状时,就应当立即就医。当怀疑病人患有该病时,应当立即向最近的卫生机构报告。及时就医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同时应立即启动感染控制程序,以控制疾病传播。
五、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严密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
(二)医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
4、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