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可防控 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是关键
【时间:2014年09月16日 15:57】【来源:广西健康生活网】【作者:吕超晔 张明英】【编辑:金秀梅】
广西健康生活网9月16日讯(记者吕超晔 通讯员 张明英)为积极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监测和防范工作,切实提高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9月15日,自治区人民医院举办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班。
记者从培训班上了解到,培训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概况、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参训人员学习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和《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了该院医务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和警惕性,提高了对监测病例、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报告、处置能力。
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据了解,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该院急诊科主任、医务部副部长、主任医师卢一郡告诉记者,接触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据介绍,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预防重在避免接触
卢一郡也提醒,虽然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但对普通大众特别是非流行地区的人群来说,其实大可不必恐慌,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自疫区旅行回国入境时,应积极接受检验检疫机构检疫。入境前,如有发热、乏力、肌痛等不适,或入境后近期出现上述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将自己有埃博拉出血热疫区的旅居史告知接诊大夫。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