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口岸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侧记
“报告,检验检疫人员在入境新厅查到一名来自几内亚的旅客,离开几内亚的时间是8月27日,红外线测温仪报警显示其额温38.6℃,伴头痛、肌肉痛等症状。”10点,拱北口岸西翼新入境大厅检验检疫测温岗,红外线测温系统发生报警提示,现场查验人员马上将情况报告给旅检科科长姚若东。
“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商请边检部门配合控制好现场,引导旅客前往医学隔离室进行排查,并做好转运的准备,我马上上报卫生处,联系120急救中心。”接到姚若东的指示后,检验检疫人员立即将两名旅客控制在现场原地,并为其戴上N95口罩和一次性乳胶手套,通知边检警官协助控制现场,设置临时隔离带,防止旅客靠近,引导旅客前往医学隔离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
在采取先期处置的同时,姚若东立即按程序向珠海检验检疫局拱北办事处主任、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汉军报告相关情况。胡汉军随即电联珠海市口岸局拱北分局局长周军全,立即启动“拱北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并报告珠海检验检疫局、口岸联检单位及各有关部门。
疫情就是命令。该办事处组成流行病学调查组、卫生处理组,联合拱北边检、海关和珠海卫生部门等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如果这不是演练,检验检疫人员所面临的可能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之一,所以自身防护也非常重要。流行病学调查组流调人员穿好防护全面罩、隔离衣、第一层手套、防护服、防护鞋套,并戴第二层手套,做好二级防护准备后,为旅客复测体温,旅客体温复测为腋温38.8℃。
经了解,该旅客于8月27日从几内亚到达南非,9月4日到中国香港,9月5日到达中国澳门,当日早上开始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症状,之前曾接触过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流调人员详细了解并登记其自9月4日起乘坐的交通工具、在香港入住的宾馆等信息。经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判定其为疑似病例。工作人员立即对疑似病例进行医学隔离并转运到指定医疗机构,同时将密切接触者一并移交卫生部门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与此同时,旅客随身行李物品经过表面消毒处理后,由穿戴好二级防护设备的检验检疫工作人员进行查验。在未发现人体组织、血液及其制品和其他禁止入境的动植物产品后,由卫生处理人员放入密封塑料袋交还旅客。最后,卫生处理人员对疑似病例接触的场所作了彻底消毒。处置完成之后,解除现场控制,恢复正常通关秩序,同时做好后续信息报送工作。
经过30分钟紧张有序的处置,现场处置工作基本完成,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忙而有序。
在现场观摩的珠海检验检疫局、珠海市卫计局、疾控中心应急办、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演练作出了点评,认为此次演练突出了实战性,结合珠海口岸实际,从预警信息通报、疑似病人发现、现场排查和后续处置等,各个步骤环环相扣,联防联控机制畅通、快速有效,达到预期效果。
“演练对于提高珠海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有效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起到了练兵和检验的作用。”珠海市卫计局局长李力表示。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埃博拉病毒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我国已将埃博拉出血热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此外,广东与非洲贸易、人员往来频密,口岸疫情防控难度大,珠海作为全国重要的口岸城市,每天约有近40万人次出入境,防范疫情的任务更加艰巨。
现场观摩演练的珠海局局长、党组书记黎庆翔强调,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珠海检验检疫部门要牢记守护国门安全的神圣职责,高度重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完善防控手段,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决打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演练结束后,珠海局会同参演单位及时作了总结,查找演练中暴露出来的个别问题和不足,组织研究制定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水平,强化珠海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
虚拟的战斗已经胜利了,但防控疫情的实战每天都在演绎。截至9月5日,珠海局在拱北、九洲、横琴、湾仔等各口岸共排查疫区国家入境人员105例,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 《中国国门时报》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