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检验检疫局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工作纪实
深圳毗邻香港,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3个,深港日均往来人员达63万人次,深圳市外派非洲商务人员约5000~6000人,而从西非国家至香港的旅客每年上万人。如何在口岸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筛查出来自疫区的重点旅客,这无疑比大海捞针还难。
面对严峻形势,深圳局迅速部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针对不同对象、各个环节、各类情况,着重抓好五个关键点,出台10项防控措施,确保100%识别重点人群、100%管理重点人群,变“大海捞针”为“一个不漏”。
严密识别重点人群,通过联合边检协查、强化旅客申报、现场抽查多种方式,甄别、发现来自疫情发生地,有旅行史、接触史的重点人群。
严格管理重点人群,对发现的重点人群做到逐人排查,逐人管理;对留观、疑似病例移送地方卫生部门;对无症状人员,发放“检疫告知书”和“就诊方便卡”,要求实施医学观察,做好自我健康监护。
严格做好重点交通工具、集装箱等检疫工作,预先了解入境飞机、轮船等航行和载客信息,加强登交通工具检疫;严格集装箱、货物检疫,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邮件、快件实施100%查验。
自8月初防控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深圳局开展应急演练20余次,先后3次开展专项督察,对疫情防控相关的重点人员筛查、医学排查、现场处置等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截至9月10日,深圳口岸共检疫出入境旅客2077.5万人次,口岸检疫排查846人次,确定为重点旅客的173人次,检疫发现留观病例3例。
7月25日,深圳局联合市卫生计生委制定疑似病例移送标准,明确指定医院、移交途径以及抵深重点人群联合后续监管等事项;8月5日,专门赴深圳边检总站建立协查机制,明确发现来自疫区的入境人员100%移交检验检疫部门排查,在入境小车通道采取对持护照旅客及来自机场商务车辆分道分类管理方式,增强查验针对性;联合市旅游局,面向前往非洲旅行的旅行团和个人等做好防疫知识宣传教育,提供旅行健康服务,加强返深人员健康申报和管理;联合市科贸经信委做好华为、中兴等在非归国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与市公安局、外事办就涉及疫情防控相关出入境人员的签证办理和外事管理加强合作。
“嘀……嘀……”红外体温监测系统警报声响起,一名发热旅客进入工作人员小路的视线。她马上点击测温台电脑屏幕上的“发送图片”按钮,并起身引导该旅客进入负压隔离室。此时,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小涂早已根据报警图像信息了解旅客的报警温度,做好了排查准备。流调完毕后,一份包括体温监测图像与检疫排查资料的电子档案已经自动生成。
今年8月1日起,深圳口岸全面启用“口岸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决策系统”旅客检疫模块。该系统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适用技术,实现旅客检疫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对重点旅客自动提示预警信息,对关键环节做到影音记录,对全部流程实现智能流转,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旅客检疫效率3倍以上。为做到疫情防控工作痕迹管理,系统近期新增了埃博拉专用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公布及统计分析功能。
依托该系统,出入境人员检疫从手工录入向电子化、智能化转变,并实现了与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无缝对接。由此,深圳口岸在全国率先实现旅客检疫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每一位接受排查的旅客均建立有图像、有数据、可追溯、易管理的全过程电子档案。在人流量巨大、疫情严峻的口岸一线,真正实现了智慧管理、智慧通关。
对深圳局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省市领导多次给予肯定,认为该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措施到位”。使命永系,破国境疫险之万难;大任无言,守保国安民之重诺。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工作面前,深圳检验检疫人用忠诚与汗水,履行着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用智慧和勇气筑起了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牢固屏障。 《中国国门时报》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