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我国7亿人感染寄生虫病 吡喹酮市场稳步扩大

发布日期:2014-11-15 01:57:39 浏览次数:1600

张先生因为经常感到疲乏,胃口也不如以前了,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硬化。我从没做过手术、输过血,也不吸毒。打过乙肝预防针,有乙肝抗体,那肝硬化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张先生不禁疑问重重。经过进一步检查,肝硬化原因找到了张先生患了丙肝。

在传播途径上,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佛山市第一人医院叶一农博士指出。那么张先生又是如何感染上丙肝的呢?原来,祸害来自于15年前的一次文身。因为文身过程中需要用针头扎入的方式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图案造型,如果文身针头被文身师在不同顾客的身上反复使用的话,非常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染。

叶一农博士介绍,由于老百姓对丙肝认知度不高,丙肝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病死率也较高。如果按照这个势头继续发展下去,我国丙肝的发病人数可能将会超过乙肝。

令人担忧的是,90%的丙肝患者患病而不自知。丙肝最典型的症状是疲乏,不少人认为只要注意休息就可改善,所以丙肝经常被忽视。叶一农博士表示,到医院看病的丙肝患者一般都偏重、偏晚,而且多是在发生了肝硬化和并发症后才去就诊治疗的。

丙肝一方面把自己重重掩护起来,另一方面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若不尽早治疗,70%-90%的丙肝病人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有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癌

这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目前,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导致肝细胞癌。还有一些数据显示,在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夏季来临,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的专家提醒人们注意,要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提防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的肉类食品,培养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生吃瓜果要洗干净,以防病从口入。为此北京友谊医院人人健康学校将于2012年7月11日和18日下午2点在该院的门急诊楼五层阳光大厅由热带病研究所邹洋主治医师分两次主讲吃出来的寄生虫病,届时免费咨询,欢迎各界人士参加。

7月20日,宁波晚报联合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进行了一次青蛙解剖实验,结果在两只青蛙体内共发现28条寄生虫曼氏裂头蚴。解剖中,记者发现青蛙的大腿内,隐隐有好几处白斑。用镊子一拉,这些白斑就变成了一条条白线。而这些白线就是曼氏裂头蚴。最长的一条长达18厘米,把它们放置在器皿内,这些曼氏裂头蚴依旧在不停蠕动。

此前,杭州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士在《中国卫生检验杂志》上发表论文,说杭州一位58岁男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迷信偏方生吞12只活青蛙而染上裂头蚴。

专家说,误食了裂头蚴,会引发曼氏裂头蚴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眼裂头蚴病,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或有虫爬感。有时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并发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的还有角膜溃疡等,甚至导致失明。最为严重的是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酷似脑瘤症状,会导致瘫痪

据介绍,裂头蚴是还没有发育完全的一种绦虫。如果带有裂头蚴的青蛙被蛇类捕食,就会存活在蛇类体内。因此,不正确地食用野生蛙类、蛇类,如喝蛇血、吞蛇胆、吃凉拌蛇皮,或者误饮了被寄生虫污染的水,都有可能感染裂头蚴。由于误信蛙肉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有些人会因用生蛙肉敷在伤口或皮肤脓肿上面而感染。另外,有些人还有生吞蝌蚪的奇特饮食爱好,这也容易造成感染。

这让我们想起了养生教母马悦凌的生吃泥鳅疗法,显然生吃泥鳅也会导致人感染寄生虫。

马悦凌曾传授经验说,泥鳅买回来以后,在清水里多养几天即可去除寄生虫,这纯粹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就算在清水里养到泥鳅自然老死,这些家伙也绝不会从舒舒服服的安乐窝里主动跑出来送死。防范寄生虫感染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生食泥鳅、蛙类、蛇类。就像网友说的那样:放青蛙一条活路,青蛙也会放你一条活路。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吃青蛙!

如果难耐口腹之欲,也要科学食用。爆炒、涮火锅等方法,往往无法将食材彻底煮熟。有人将含有裂头蚴的小块蛙肉(约1厘米见方)放置在56℃的环境中。3小时后,裂头蚴仍然具有感染能力。由此可见,将食材彻底煮熟才是真正安全的处理方法。

白酒、酱油、食醋等虽然可以杀灭裂头蚴,但需要将尺寸很小的食材浸泡在酒中至少2个小时,醋中至少24小时,酱油中至少6小时。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太可能做到。所以,光靠酒和调料来杀虫并不可靠。

导读: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蔬菜、水果,但是如不注意食用卫生,则会带来危害。尤其是夏天吃了不清洁卫生的蔬菜、水果,极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因此,需要注意以下五方面问题。

在我国,菜农除使用化肥外,仍然有许多人在使用农家肥(人、猪、牛、羊以及家禽粪肥),这些肥料未经发酵,粪中的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往往可能污染蔬菜。许多菜农在蔬菜收割前施用人粪尿,未经冲洗就上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刚买来的蔬菜,如小白菜、菠菜等残留粪迹或带有臭味。因此,不经过充分洗涤,生吃水果、蔬菜就可能引起肠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疾病发生多是不清洁的蔬菜、瓜果传播。现在很多人害怕食用化肥蔬菜,而喜欢农家肥蔬菜,要特别引起注意。烹饪前必须将蔬菜彻底洗净,一般经过清洗后叶菜上的细菌可减少约80%以上,根茎类可减少约90%。根茎类蔬菜经热烫(水温80℃)10秒钟就可杀灭伤寒菌。所以,生吃的蔬菜、水果经热水烫过较为安全。瓜果在收获、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也可能被肠道菌污染,其污染程度与瓜果表皮破损有关,表皮破损的水果带菌率高,故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干净,用沸水30秒热烫以杀灭表皮致病菌和寄生虫,然后削皮食用。

新华网香港8月28日电香港大学在全球首次发现新型狗寄生虫香港型恶丝虫,推测可经蚊虫传播给人类。过去一年多来,香港有3名病人身上出现囊肿或淋巴结凸起,切除时发现内藏恶丝虫。专家称现在情况较易控制,病人多数不会有即时生命危险,也不会人传人。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发现的这种全新型狗寄生虫,被命名为香港型恶丝虫,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表示,去年5月至今,香港发生3例病例,患者分别在眼皮、颈部及腹部发现有脓肿凸起,将凸起部分切开后,均发现同一种新型恶丝虫。而3位病人都曾经被蚊虫叮咬过。他又称,其后检验约200只流浪狗,发现有6只身上带有恶丝虫,估计均是由蚊虫传播,推测新发现的寄生虫也是由狗经蚊虫传染给人类。

然而,随着药物使用频率和时间的增加,近年来人们发现,血吸虫开始对吡喹酮产生了抗药性。在非洲和南美洲,一些曼氏血吸虫流行区陆续出现对吡喹酮不敏感的案例,甚至还有吡喹酮疗效差或治疗无效等现象出现。同时,吡喹酮治疗其他血吸虫病疗效降低的现象也有报道。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流行地区的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了抗药性,但是这些现象本身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吡喹酮,作为治疗日本血吸虫的唯一特效药物,由于人们过分依赖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其产生抗药性的潜在危险性非常大,尽快寻找可替代的药物或能交替使用的药物成为医药界迫切的任务。为此,近年来人们在积极研究开发高效、低毒、能替代吡喹酮的新型抗血吸虫病药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苏州大学研究员乔春华等人经反复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吡喹酮衍生物,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0-羟基吡喹酮的制备及其作为抗血吸虫药物的应用(专利号:CN102285985A),该专利于2011年12月21日公开。该发明属于药物发明领域,涉及一种吡喹酮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和抗血吸虫病药物的应用。所述吡喹酮衍生物10-羟基吡喹酮是以吡喹酮的结构为基础,在芳环10位上进行羟基衍生化改造而得,经体外和体内试验表示,该发明所述10-羟基吡喹酮可以作为抗血吸虫病的药物,并且对血吸虫的童虫、成虫均有杀灭作用,而吡喹酮仅对成虫有效,对童虫基本无效;而且该化合物水溶性较好,因此,在成药性上会克服吡喹酮在这方面的缺点。

最新研究表明,中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能杀灭童虫期的血吸虫,因此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为此,药物研究者将蒿甲醚或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制成复方制剂。经初步研究证实,其治疗血吸虫病的效果比单一用药更好,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研究揭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血吸虫作用主要是分子中的氧-氧桥结构单元起药效作用,宿主内的铁红素将过氧键断裂,青蒿素类化合物与血红素生成共价加成分子,从而起到抗血吸虫的作用。但目前现有的技术中,还没有关于青蒿素中的过氧桥药效团与吡喹酮通过共价键构建成一个有机分子的报道,即使将青蒿素中的过氧桥药效团与吡喹酮构建在一个有机分子后得到的化合物,也不一定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

最近,苏州大学的夏朝明等人经反复研究,成功地将青蒿素和吡喹酮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只新的抗血吸虫的药物,取得了突破,并且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吡喹酮衍生物及其制备和应用。该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吡喹酮衍生物,将青蒿素中的过氧桥药效团与吡喹酮构建在一个有机分子中,使所得的吡喹酮衍生物对血吸虫的童虫和成虫均具有杀灭作用。该专利于2011年12月14日公开(专利号:CN102276632A)。该发明属于抗血吸虫药物,涉及一种可用作抗血吸虫的吡喹酮衍生物,所述吡喹酮衍生物的结构式中,n=0~4,X为O或NH,可以用作抗血吸虫病的药物,并且对血吸虫的童虫、成虫均有杀灭作用,而吡喹酮仅对成虫有效,对童虫基本无效。

一是需求增加。吡喹酮具有抗寄生虫谱广、高效、低毒等优点,已成为世界上抗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需求量不断增大。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血吸虫病疫区有所扩大,全世界每年都有许多地方发生洪涝灾害,灾后疫区需要大量驱虫药物。如世界卫生组织经常招标购买吡喹酮赠送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应用。

另外,国外还将吡喹酮用作动物、家禽、宠物等的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这方面的应用量很大。

二是我国血吸虫疫情反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长江流域的省市,共有钉螺面积150多亿平方米,受威胁人数达1亿多人。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曾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近年来,由于生物、自然条件、政策保障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较大,在一些已达到控制和传播阻断的地区,也出现了血吸虫疫情的反弹,许多地方输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7省,前几年血吸虫病的患病人数已达80多万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将是长期而艰巨的,我国长江流域面积十分广泛,河流、湖泊众多,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灾害发生时疫水四处流散。此外,血吸虫不但感染人体,还大量感染牲畜,这些都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国血吸虫疫情的反弹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已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与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处于同等重要的防治位置。今后一段时间里,化学药物治疗方法仍然是防治血吸虫病的主要手段,因此,作为化疗的主力药物,吡喹酮的市场需求还会不断增加。

三是一些西方国家减少或停止了吡喹酮的生产。吡喹酮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氰化钾、环己亚酚氯等,而且它的工艺路线较长,反应条件也比较苛刻。在西方国家,因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昂贵、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一些企业已不愿生产甚至减产、停产。例如,生产吡喹酮的鼻祖拜耳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逐年减少了吡喹酮的产量,最终关闭了德国总部的吡喹酮原料药生产线。而韩国大宇等公司原来同样是世界上吡喹酮的主要生产基地,几年前开始就减少了吡喹酿的产量,从而促成了国际市场上吡喹酮的热销,这些大公司原来的客户有的已转到我国来采购,我国产品出口量也相应增加,今后国内吡喹酮市场将大有可为。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