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疾病防治趙錫武運用地黃飲子治療瘖痱的經驗

发布日期:2014-10-07 16:50:23 浏览次数:1595

趙錫武先生生前曾是全國知名的老中醫,從醫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趙老擅用經方化裁及抓主證,選用力宏效專之藥,療效卓著。日前,見貴報刊出有關「地黃飲子」的文章,現將趙老對此方的見解介紹如下。

趙老指出,「地黃飲子」必須用生地黃。1973年他曾著文介紹「地黃飲子」,京某刊物提出必須改日劑量為30g以下,趙老堅持劑量不能改,而撤出此稿。

劉完素地黃飲子載于《素問‧宣明論方‧卷二》。主治瘖、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瘖痱為中風一種,中醫之中風病,並非身受風邪,乃為病中風臟,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及顏面神經麻痹等多種神經性疾患。當腦出血恢復期及腦血栓形成,均宜以治腎為大法。

趙老根據劉完素等歷代醫家的論述及本人實踐,認為地黃飲子既逐血痹,也是補腎陰為主、補腎陽為輔的方劑,是由金匱腎氣丸變通化裁而成。對中風瘖痱有效,凡見中風後出現的舌謇、音喑、肢廢、飲食作嗆、反應遲鈍者均宜投用。近年來趙老曾運用此方在臨床上施治重症獲得療效。1998年以「補腎法治瘖痱」為題投標衛生部科研課題,中標後以「加味地黃飲子」治療腦梗死202例,五年後經專家鑒定組鑒定、驗收穫獎。

《醫方集解》指出方中地黃滋根本之陰。巴戟天、蓯蓉、附子、官桂返還真元之火,左右余藥,令水火相交,精神漸旺,風火自熄。近代中醫方劑學均寫明地黃飲子功用是滋腎陰、補腎陽、安神開竅。主治中風瘖痱,腎氣虛弱。地黃引子方劑組成:生地黃、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蓯蓉、附子(炮)、五味子、肉桂、茯苓、麥冬、菖蒲、遠志、生薑、大棗、薄荷。

趙老在古今諸醫家影響下,通過實踐摸索出逐血痹、補腎為治瘖痱大法,用地黃飲子為主方治中風瘖痱。對病者經中西醫結合診斷屬於腦梗死者,用地黃飲子原方不去桂附,而對腦出血者則主張早期先用風引湯,繼用地黃飲子去附子。他主張腦梗死非溫藥不化,腦出血非涼藥不止。至於劉河間曾説過的「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也是針對腦出血初期而言。

趙老對血脈不暢常用歸加川芎;對氣虛、津液不得四布之證,常用春澤湯(即五苓散加黨參);對腦梗死症有時間斷使用補陽還五湯;對腦出血症,加大茯苓量,以增滲利之功,促進出血的吸收;對病初神昏,痰涎壅盛者主張用局方至寶丹;血壓高者用地黃飲子主方佐草決明、生石決明、杜仲、牛膝等。氣短心悸、脈結代者佐瓜蔞薤白湯。趙老在用地黃飲子治瘖痱的經驗中主要一點是間斷投用豁痰方劑如蠲飲六神湯(旋覆花、菖蒲、膽南星、茯苓、橘皮、半夏),與地黃飲子交替使用。此不僅能防止或減少地黃劑的滋補濁膩、挾痰上涌之弊,而且瘖痱用豁痰開竅法,促進神府功能以利神識康復。

當見肢體不仁,無觸覺時佐人參再造丸,日服兩丸,觸覺恢復後即停用。

地黃飲子的藥用量,趙老有其獨到之處。生地黃用量增至每劑40g至50g,而桂附僅用6g,巴戟天僅用12g,以體現劉河間創方劑之原意。對舌紅思飲水者則不用附子,處方時用量為:生熟地各20g至25g,巴戟天12g,山萸肉12g,石斛12g,肉蓯蓉24g,制附子6g,遠志9g,五味子9g,官桂6g,茯苓12g,麥冬12g,菖蒲12g,姜9g,棗7枚,薄荷9g。

生地為上方主藥,功在逐血痹。趙老認為血痹一除,血得充、筋得強、骨得壯、肌肉得養、腦府得補充,群藥得各盡其職。桂附推動陰藥,藥效遂著。由於瘖痱病變乃是氣不到之處,也是病邪存留之所,逐除血痹,滋補腎精,需依賴地黃較大量的投施。趙老在逝世前夕還囑咐我「用地黃飲子的經驗,重點就在於突出逐血痹」。血脈痹而不通時,須賴生地通之。古代醫家遇到炙甘草湯證之脈結代、心動悸,投用地黃一兩六錢,此藥之量遠超過該方的其他藥量。瘖痱症也必須靠生地通逐腦及四肢之血痹。趙老認為贊同盧芷園説的生地「本藥主治首舉傷中,逐血,即繼填骨髓,長肌肉,續絕筋,夫痹者閉而不通也。隨其血之不通而為病,血痹則骨髓不滿,肌肉不長,筋脈斷絕,均謂傷中」。「續絕筋」可以理解為肝主筋,肝為風臟,所以地黃也能作用於風臟。至於地黃養腎肝,以滋根本之陰,填骨髓,直接作用於腦府,也是主要奏效的一個方面。

病案舉例

魏某,男,74歲,就診于北京醫院。于1980年2月2日突然意識障礙,右側偏癱,失語,急診入院,診察見血壓170/100mmHg,心率58次/分,伸舌偏右,雙側巴氏徵(+),診斷為:1.腦梗死失語。2.高血壓病。3.冠心病。經醫救危狀已緩,于第三天約趙老會診,此時神識已恢復,嗜睡,能叫醒。診候認為病屬中風,右側偏癱,痰鳴,咳嗽,偶嗆,可以吞咽,仍有潮式呼吸、右脈弦細,當先豁其痰,降逆,首先用蠲飲六神湯合小陷胸湯治之:旋覆花9g,茯苓12g,菖蒲12g,橘紅12g,半夏18g,膽南星6g,瓜蔞30g,川黃連5g,杏仁9g,竹瀝水30ml(衝),地龍12g,水煎五劑。

五天后二診:嗜睡,呼吸時鼾聲響,痰減,潮式呼吸明顯,脈弱,身有微汗,大便溏,投地黃飲子以治其本,生熟地各12g,肉蓯蓉15g,巴戟天12g,菖蒲9g,附子9g,遠志15g,石斛9g,山萸肉12g,五味子9g,薄荷9g,麥冬12g,生曬參12g,黃30g,三劑。

三診:汗止,神清脈緩,苔膩,呃逆,痰多,右側肢體無力,呼吸好轉,地黃飲子與蠲飲六神湯合用:生熟地各12g,肉蓯蓉12g,巴戟天12g,菖蒲9g,制附子9g,肉桂6g,茯苓18g,遠志12g,石斛12g,山萸肉12g,五味子12g,麥冬12g,生薑10g,旋覆花10g,膽南星3g,橘紅下2g,枸杞子15g,生曬參9g,黃30g,四劑。

四診:神清,呃逆止,脈緩無力,舌紅苔膩,正氣未復,以扶正為主。上方去旋覆花、膽南星加當歸15g,川芎13g,赤芍13g,五劑。

五診:2月20日,病情平穩,能下地活動,血壓150/100mmHg。食物偶作嗆,面癱見減,語言進步,脈沉緩,投地黃飲子加草決明30g,代赭石18g,西洋參10g,六劑。

六診:血壓已正常,上方去草決明、西洋參,七劑。

七診:面癱好轉,語言欠清,咳嗽,痰多不利,偶顯呃逆,苔厚,脈見強,法當祛痰為主,蠲飲六神東加味:旋覆花9g,橘紅9g,半夏12g,菖蒲12g,膽南星5g,枳殼9g,甘草9g,竹瀝水30ml、茯苓12g,沙參30g,丹皮12g,生地18g,六劑。

八診:3月10日,病情好轉,語言較前清楚,痰減,大便時溏時幹,脈左沉細,苔白厚。趙老認為此時腦症已緩,可以兼顧冠心病,給炙甘草湯七劑:炙甘草15g,生地45g,麥冬15g,桂枝13g,火麻仁30g,生薑13g,阿膠15g,黨參25g,茯苓15g,大棗10枚,黃酒30ml。

七劑後,由於趙老患病,中藥繼續由該院中醫科處方。此時四肢活動好,雙側無明顯差別,語言較前清楚,但舌較笨,伸舌稍偏右,吞咽好,有時呃逆。(安邦煜 中國中醫科學院)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