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媒体艾滋病报道五大误区

发布日期:2014-10-12 09:14:56 浏览次数:1595

艾滋病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新闻再现、信息传播,而涉及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社会责任,稍有疏忽即有可能造成整个报道方向的偏失。近年来,随着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大众传媒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报道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简单地把艾滋病与性滥、吸毒等行为联系在一起。多年来,对艾滋病的歧视很难消除,媒体在这方面是有一定责任的。早年对艾滋病报道的“妖魔化”以及近年来的猎奇报道,如“艾滋小偷”、“艾滋毒针”、“艾滋女”等等,都对受众产生了误导,对艾滋病有了抵触心理,认为这是一种不良的疾病。其实就疾病本身而言,有什么好的疾病与坏的疾病之分呢?

看看常出现于艾滋病报道中的这些文字:路边野花、女性性乱者、小姐、吸毒的、卖淫的、瘾君子、妓女、暗娼等等,这些明显带有歧视性质的语言正是在向公众透露一个信息:得艾滋病的不是卖淫嫖娼的就是吸毒的。其实,稍有医学常识的人应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以性传播为例,不仅仅有偿性服务才能传播艾滋病,任何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个体之间都有可能传播,包括合法夫妻之间。更无辜的是那些因为母婴传播而被感染的孩子,生活是否检点与道德是否败坏根本与他们无关,但是他们被迫被人以“异类”相待。

这种片面理解以及歧视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会使公众对艾滋病产生恐惧或误解,“恐艾”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公众对自身是否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或机会持否认态度,认为只要自己没有不良行为,就不会感染艾滋病。而事实上,我国目前艾滋病疫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并且任何人都不具有先天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能力,这种误解和歧视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防治工作都是非常危险的。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