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预防感染艾滋病的知识你要懂
今天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11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报称,过去10年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33%,2012年全世界10到19岁的青少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210万。今日,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正在和患有艾滋病的病人打交道,或是身边的亲朋之一患上了艾滋病,你会有什么反应?是继续和他们一起吃饭、生活,还是放弃他们?别急着做出选择,先来听一听这三个人的不同经历。
牛牛(化名)做了近三年的艾滋病防治志愿者后,谈起这份工作时他感触颇深:“艾滋就是一种慢性病,握手、吃饭都不会传染,即便是很简单,仍有很多人不知道。”
读大学时,一次偶然机会,牛牛认识了一名防艾志愿者。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后,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加入防艾志愿者的队伍。起初,牛牛担心父母不了解,就瞒着家人偷偷前往医院做志愿服务。大约半年后,父亲听亲戚说看到牛牛从医院里走出来,担心是不是有什么疾病。在父母的一再盘问下,牛牛才坦白了一切。
第一次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牛牛说那一刻他的心在狂跳不已。而患者则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他感觉得到牛牛跟他讲话时在发抖。后来牛牛深吸几口气,没有犹豫将自己的手轻轻拍打着患者的手背,患者这才放松对他的戒备。经过一段时间交流,这名患者身体状况好转,出院回家后还一直跟牛牛联系,两人逐渐成了好友。这个事情让牛牛印象颇深,他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放弃艾滋病患者。
“我也曾多次告诉亲朋好友,只是去做心理辅导和一些琐碎的工作,不会被传染的。”牛牛多次说服父母和身边的好友,但效果不明显。三年来,他的亲朋都是持着“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尽管如此,牛牛仍感觉家人还是在支持他:“比如,我每次做完志愿者回家,家人都会主动煮好饭菜,事情虽小但却让我感到温暖。”
和小肖(化名)聊天时,她总是不自觉地低头,眼神闪躲,声音很小。聊到一半,小肖用一种低得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了一句:“我的家人曾经放弃过我。”
曾经的小肖挺贪玩,性格也很活泼。两年前,当一纸确诊艾滋病诊断书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感觉世界快要坍塌了。“父母虽然没说什么,但看我那种异样的眼神就说明了一切。”随着免疫力下降,小肖发起了高烧,身体开始流脓。父母把她送到医院时,她陷入了昏迷状态,被送去抢救。从生死线抢救回来的小肖,一次无意中听到病房里的人说起,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父母对医护人员说可以放弃。
这句话对小肖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让她跌入了痛苦的深渊。后来出院回家时,每次吃饭家人会多准备一双筷子给她,其他兄弟姐妹也不愿和她多说话。“现在性格变成这样也是受了影响的,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小肖说,尽管现在治疗艾滋病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但依然有不少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艾滋病患者,对患者的歧视和不理解仍是家常便饭。
“90后”的南宁市第四医院感染科的护士小方,工作已有一年半。得知女儿毕业后选择去感染科和艾滋病人打交道后,小方的父母只说了一句:“顺其自然吧。”
第一次面临毒瘾发作的病人、第一次看到绝望的病人……小方说其实她也会害怕和挣扎,甚至还躲在了护长的背后。护长鼓励她一定要去帮病人打针,迈过心理那道坎,小方才渐渐上手。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有一天,小方为病人拿留置针出来时,由于病人挣扎,针头扎到小方的皮肤,她遇到了职业暴露。经过紧急处理和观察后,小方虽然没有感染上艾滋病,但她依然不敢告诉家里,“因为怕家人担心。”
按医院规定,入职前三年,护士要在不同的科室上班。看到艾滋病人同时忍受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小方打定主意决定留在感染科工作。当小方谈到男朋友时,脸上逐渐绽放出笑容。她说,男朋友支持她留在感染科做护士。“不过,男朋友的家人还是有些反对,希望我能转到其他科室。”
昨天,记者以“假如亲朋患上艾滋病,你会怎样?”为题,在网络上向市民发问,一起来看看他们各自的观点。
●“以前该怎样就怎样,不会刻意去改变什么。因为我知道艾滋病传染的三种途径,只要注意点就行。”——小陆(海外读研究生)
●“我会选择和他们一起正常生活、吃饭,因为我知道艾滋病不会轻易被传染。我希望也能和他们一起聊天、握手,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慰。”——覃晨(大一学生)
●“假如让我选择,我会坚定地选择和他们一起吃饭、生活,理由就一个:因为是亲朋好友。”——李小姐(机关单位工作人员)
●“我的第一反应是继续和他们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仔细一想,觉得心里还是有点别扭。在吃饭等细节上我暂时还做不到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只能说尽力保持原状。”——黄先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孩子生病了就让她接受治疗吧。当时她连饭都吃不下,我们就掰开她的嘴,一点一滴喂下去,没考虑那么多。”——患者小丽的父母说
小丽(化名)被发现患上艾滋病时,只有6岁,然而父母都是健康的。医生怀疑小丽可能在外面玩耍时,不小心接触到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小丽的父母没有任何抱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陪着小丽走到生命最后的一刻。
●“说实话,当时知道儿子患病的时候,我感觉像被雷劈了一样。后来儿子向我坦白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身边的亲朋也在劝我,我才慢慢转变心态。他出院以后,我们也在一起生活。手心手背都是肉,也不是孩子的错,心里还是舍不得他受累。”——患者小邓的母亲说
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感染科科室里,母亲无微不至照顾孩子的场面是非常常见的。虽然话不多,但是总能感受到他们对亲人的坚持和照顾。小邓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位,小邓住院期间,她和孩子同吃同住,帮儿子洗澡擦身,事无巨细。
●“得知她患上艾滋病后,身边的朋友都远离了她。住院到现在,也没人来看过她。”——患者小花的哥哥说
小花(化名)患病前,曾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闲散人员。当被诊断出患病后,只有家人在照顾她,之前一起玩得疯的朋友却再也没出现过。“无所谓了,我也不希望见到他们。”小花说。
1996年,南宁市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截至目前,南宁市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超过一万人,死亡超过两千人。南宁防艾工作成绩相当不错,疫情上升速度已经得到控制。尽管如此,艾滋病疫情还是十分严重,因为艾滋病已经由吸毒共用针具转变为性传播为主,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自2011年起,市、县(区)财政分别按照常住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将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加大艾滋病防治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同时将政府补助资金的补助项目范围扩大至所有艾滋病防治项目,同时,为孕产妇提供免费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减免阳性产妇部分住院费用等。此外,南宁也逐年加大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方面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2010年,广西开始实施为期5年的防艾攻坚工程,逐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控规范化体系。随着广西艾滋病县乡村三级防控网络的逐步建成以及各项防艾工作的推开,广西艾滋病新发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报告当年死亡数、性病报告发病数、梅毒报告发病数都出现下降,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艾滋病传染源跟踪管理率、艾滋病病人治疗率明显提高。2012年来,广西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首次出现增速放缓,防艾攻坚取得重要进展。
坚持每次性生活都全程正确使用高质量的安全套,基本能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众所周知,艾滋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对婴儿来说,母婴传播是他们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准妈妈是在产检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感染艾滋病。这时肚子里的孩子该怎么办?生下来的孩子是不是也会感染艾滋病?今天,我们以一位准妈妈为例,了解这些与“艾”有关的下一代。
准妈妈小青(化名)在孕20周时去产检,意外发现自己孕前感染了艾滋病。她将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引产,要么把孩子生下来。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以治疗艾滋病、结核病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这里的妇产科医生曾为患有艾滋病的产妇接生。在医生的要求下,小青来到了四医院就诊。
四医院妇产科副主任韦淑珍介绍说,按照政策,如果母亲在产检时发现感染了艾滋病,不用出具计生部门的证明即可直接引产,而且还能获得国家的补助。针对这个政策,医护人员多次给孕妇做宣传,希望她们综合考虑,再决定是否保留孩子。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都坚持要生下孩子。如果生下孩子,万一哪天母亲去世或是一生下来就被感染,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韦淑珍说,其实不少母亲都抱有一种心态——“我可能不久后要离开人世,但我至少可以生下孩子,延续我的生命”。至于孩子的未来如何,很少有准妈妈会考虑到。这也是为何全国感染艾滋病小孩出生率一年比一年高的原因。
小青选择了生下孩子,这时她就要转去感染科门诊,在感染科医生的建议下吃抗病毒药物,降低母婴感染的概率。但产检等工作依然在妇产科进行。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其他产妇的安全,四医院特意开设了隔离病房和产房。
如果不吃抗病毒药物,是否意味着母婴就会感染呢?“不吃也不一定会感染,但感染几率高。”韦淑珍说,四医院自2005年以来就开始开展母婴阻断工作的研究,从阻断情况来看,90%以上的婴儿都没有被感染。有的准妈妈不按时吃药,或是由于个人体质问题,也会导致孩子被感染,但数量不多。
安全度过孕37周后,妇产科的医生就要对准妈妈小青进行分娩前的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阴道情况、艾滋病载量分析等。如果符合条件,小青可选择自然分娩;如果条件不足,那么在孕38周时医生就会对其进行剖腹产,降低母婴感染的几率。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无论患有艾滋病的产妇是选择自然分娩还是剖腹产,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都是一样的。当产妇选择自然分娩的时候,由于疼痛,她会扭动身子,静脉输液的针头极有可能扎到医护人员;如果选择了剖腹产,直接面对产妇羊水和血液的医护人员也同样存在着职业暴露的危险。韦淑珍说:“我们事先会做好防护工作,比如手套都是戴双层的。在尽力保护产妇和婴儿生命安全的同时,我们也在尽力把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小青剖腹生下了一名5.8斤的女婴。来不及松一口气,剪了脐带以后,护士要马上送女婴去洗澡。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婴儿出生后不会立即送去洗澡,因为母亲的羊水和胎血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但对于母亲是艾滋病患者的婴儿来说,这些血液和羊水却有可能是致命的——因为它们带有艾滋病病毒。妇产科副主任护师黄美华介绍说,这些婴儿出生后,护士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用流动的温水为婴儿洗澡。如果洗得不够充分,一旦婴儿皮肤发生破损,也有可能感染上艾滋病。洗澡干净后,这些婴儿将被送到保温室进行护理。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小孩的体重、母亲孕期用药的量来计算这名婴儿该吃的抗病毒药。这些抗病毒药被放在糖浆里,在婴儿出生后的两小时内服下,目的就是为了再次降低感染的几率。此外,医护人员还将给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等。
这些婴儿还有个特殊的地方——不能母乳喂养。按规定,一旦孕期确诊为艾滋病,如果顺利分娩下小孩而且按时回来检查,还可以免费享受国家提供的奶粉。做完这些工作后,妇产科的医护人员会将产妇和婴儿的材料转到预防保健科,由该科室来进行追踪和回访。
目前,小青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和正常的孩子没有区别。在小青孩子从出院、成长至一岁半的过程中,她要带孩子回医院或是在当地的卫生站进行四次检查,看看孩子的健康情况。
四医院预防保健科的主治医师麻巍峨说,患有艾滋病的妇女产下的婴儿,一般医院都会进行检查和追踪。这四次检查的时间分别是孩子在满月、三个月、一岁和一岁半的时候,主要是检查孩子的抗原和抗体,以及血液情况等。一岁半以后,孩子母亲可以选择在当地卫生站或是其他医院进行检查。麻巍峨说,有的产妇住得比较远,但为了孩子,他们都会选择带孩子回来检查。有的家长不愿意,医院也会进行劝说,一切从孩子的健康出发,再辛苦也要来检查。
据了解,四医院近年来一直在对感染艾滋病母亲所生的孩子进行追踪,该项目已经启动了数年。从孕期阻断至孩子出生成长的效果来看,超过九成的孩子目前都在健康成长,没有感染上艾滋病。
11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艾滋病病毒器官政策公平法案》,解除了进行艾滋病感染者之间器官移植研究的禁令,被视为向允许艾滋病感染者之间进行器官移植迈出了一大步。该法案生效,将有助于推动美国进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间器官移植的研究。1988年,美国制定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器官移植禁令,限制艾滋病感染者捐献器官,也禁止进行相关移植的研究。所以,美国也没有相关研究和移植先例。
而在南非,2007年就撤销了艾滋病感染者器官移植的禁令;2008年10月,南非医生进行了全球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器官移植手术,将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捐献的肾脏移植给两名感染者,并获得成功。不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间器官移植可能引起的“二次感染”风险和新器官排斥等技术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医学研究探索。
中国2006年出台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等患有经血液传播疾病者的器官不得用于人体器官移植。为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目前要求供体在器官移植操作之前接受艾滋病病毒强制筛查。
业内人士表示,需要器官移植的包括患有尿毒症、肝炎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为抗病毒治疗对感染者的肝脏、肾脏功能损害很大,此外接受长期治疗的感染者也可能会在远期面临器官移植的需要。据了解,南宁目前需要移植人体器官或提出捐献器官的患者不多。由于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医护人员并不愿意多谈。
这两年来,我一直在和与“艾”相关的人群打交道,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和志愿者等。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采访,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了解艾滋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院在阻断方面的成果越来越显著。在一次次采访中,我看到了每一个生命的坚持、每一个生命的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还依然有人谈“艾”色变,防艾任务依然很重。愿未来,你我在做好防艾工作的同时,也能在“艾”的名义下,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记者黄卉)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