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艾滋病病因尚未明确
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院的布朗博士与多国专家合作,研究了两百多个病例,发现患者体内产生一种会阻绝干扰素的自体抗体,干扰素具有清除身体感染的作用,身体缺少它就失去了对许多疾病的抵抗力。布朗说,一些病人在感染减轻后症状会消除,但免疫系统损坏可能成为慢性疾病。
论文上指出,这种疾病在2004年首次被发现,接下来的半年内,研究的案例数就激增到一百例。布朗博士认为,感染人数一定远高于这个数,很多病例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炎。
据悉,目前台湾也有病例,患者会出现免疫系统受损的类似艾滋病症状。参与研究的成大医院小儿科医师谢奇璋昨表示,这种疾病在东南亚很常见,医界六七年前即知此病存在。
他说,目前医界还没有公认治疗方法,但既知道是缺乏干扰素,也不能说完全无法治愈,例如可考虑注射干扰素,但根本办法还是调整免疫系统。
那自2009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阴性艾滋病或恐艾人群是不是类艾滋病?两者有什么关联?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疾控部门已经做过相关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泰国和台湾的类艾滋病患者中,虽然病因尚未明确,但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受损的情况,既有临床表现,也有实验室特征,如皮肤明显感染、卧床不起等。
不同的是,恐艾者们没有任何免疫功能缺损的情况,如果免疫系统缺损的话就很容易感染,比如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感染,但这个群体在医院做检查时未发现任何异样,对他们的免疫功能进行检测也没有发现任何损伤。吴尊友称,结果证明,所谓的恐艾或阴性艾滋病与类艾滋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