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听冰城医护的关艾故事
艾滋病病房小护的职业初体验
写我的时候能不能化个名? 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某病区护士小迪
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是冰城乃至全省首个艾滋病治疗专业机构,这里一共有两个病区负责艾滋病患者(已发病的)的治疗工作。
稿子里一定不要写是哪个病区。这是采访之初,记者和院方工作人员约好的。十几年的宣传,虽然让一些人对艾滋病有了了解,但是很多时候偏见还是存在的,这两个病房也收治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我担心他们知道了会在意。要知道他们因此产生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有时都会深深地伤害到病区里的艾滋病患者。院方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然后,又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其实艾滋病的传染性甚至还没有乙肝、丙肝大呢,它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三种途径传播,握手、拥抱、吃饭甚至同用一个碗筷都不会传染,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或许这名工作人员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因为接下来一个护士的讲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下艾滋病群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统称)的境遇。
护士小迪就工作在这其中的一个病区里。2011年,通过招聘考试,小迪走进了这家医院,如愿成了一名护士。
普通的白大褂、护士帽,是小迪的日常工作装束。我们是普通病房(另一个是重症病房),只有在给艾滋病患者采血、点滴时我们会按要求戴上橡胶手套外,其他时间和普通护士没啥两样。小迪轻描淡写地描述自己的职业,但是她说,两年前初到这个病区时,自己却没有如此淡定。
虽然我是学医的,但那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于艾滋病缺乏了解,所以当遇到自己的第一个艾滋病患者时,我一下就蒙了。害怕,就怕给他采血的针一不小心扎到我自己,甚至拿着托盘我都不知道该把针放到什么位置才好了。小迪回忆说。
因为艾滋病会通过血液传播,所以艾滋病病房的医护人员成了高风险人群,在给艾滋病患者采血或者点滴时,一旦沾有艾滋病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医护人员的皮肤,他们就有被感染的风险。医护人员们把这过程称为职业暴露。
不过,如今在小迪看来,职业暴露的风险,其实远没有她最初想象的可怕。因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艾滋病知识后,她知道平时多注意一些,再加上一旦被刺伤,通过应急处理或者药物阻断,她们成为携带者或者患病的几率并不大。
就像采访中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刘岩琳介绍的那样:到目前为止,哈市还没有这样一个因此感染艾滋病的医护人员。
不过,采访中,小迪还是商量记者给她化名,因为我父母不知道我护理的患者中有艾滋病病人,我怕她们看到了会担心。当然,小迪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每次朋友聚会时,当有人问她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小迪说我是护士,护理艾滋病等传染病病人的,她就能明显感到对方有些不自在。最初,小迪还会给对方讲一些艾滋病知识,解释一下,可后来甚至把自己都说烦了,索性她也就选择了回避。
我们从事这个职业的护士尚且如此,你可以想见艾滋病病人的境遇了吧。小迪对记者说。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