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湖北省艾滋病犯監區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前位置: 湖北台灣 ----交流合作----荊楚時訊 ·湖北概況 ·地理位置 ·三峽工程 ·主要資源 ·主要城市 ·基礎設施 ·觀光旅遊 ·金融機構 更多
·梅花品種資源最多的園圃 ·世界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 ·楚天第一奇洞--太乙洞 ·長江天塹第一座大橋-- ·花木蘭家鄉--木蘭山 ·獨具特色的天然洞穴-- 更多
·在希望田野上 ·台灣醫療保健發展見聞錄 ·體驗創意台北 ·台灣與釣魚島(五) ·古柏樹下的兩岸親情 ·沔牯佬 ·台灣與釣魚島(四) ·大味必淡 再讀孫犁 更多
·用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企業 ·輪椅上的兩岸情 ·四年創業發展路 一曲兩 ·用心 真心 貼心 ·我是來自台灣的襄陽人 ·襄陽人的熱忱打動了我 ·漢江是我的牽掛 ·吳禮淦:黃石發展好前途 更多
探尋湖北省艾滋病犯監區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0-06-09 08:43:28華夏經緯網
編者按
高墻電網,給監獄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艾滋病犯監區,無疑是這片神秘之地中更令人好奇的領域。
被關押在艾滋病犯監區的,不僅是服刑人員,同時也是艾滋病人。這樣的雙重身份,給監獄管理工作帶來哪些挑戰?在艾滋病犯監區工作的民警,他們是怎樣面對身患艾滋病的服刑人員?這裡是否飄蕩著艾滋病的恐怖氣息?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走進湖北省首個艾滋病犯監區———沙洋廣華監獄十一監區,試圖探尋艾滋病犯監區的故事。記者發現,發生在該監區副監區長王文廣身上的故事,足以映射出艾滋病犯監區的“傳奇”。
與艾滋病服刑人員零距離接觸,為他們做體檢,是監獄民警王文廣每日的例行工作。胡新橋文娟攝
武警站崗、大鐵閘門,湖北省沙洋廣華監獄十一監區看上去與一般監區並無二致。但是,這裡卻是廣華監獄最為特殊的一個監區———艾滋病犯監區。
5年前,作為廣華監獄醫院副院長的王文廣被調到這裡當副監區長,分管在押服刑人員的醫療工作。“那一段時間裏,我就想‘拖’,拖過這段時間想領導可能不要我來了。說實話,是真不想也不敢來。”王文廣黑黑的臉龐透著股憨厚,不像是跟記者開玩笑。
5年來,這個讓人“不敢來”的地方發生了什麼故事?《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走進神秘的艾滋病犯監區———曾經讓人談之色變、令人不安甚至恐懼的所在,一探究竟。
民警首過“恐艾”關
“廣兒,不去,你不怕,媽怕!”
“媽做了好多夢,夢裏一群群狼咬你……”
面對老淚縱橫的母親,孝順兒子王文廣第一次沒有聽話。
母親的家離艾滋病犯監區不過幾十米。這幾十米的路,開始時並不好邁開步子。
2004年9月17日,被媒體公開報道的中國首例艾滋病犯劉某被投放到沙洋廣華監獄醫院。劉某的到來,讓王文廣隱約感到,他的人生可能會有所變化。
此前,艾滋病人犯罪引發的社會問題已受到社會關注。在湖北省,收押並管理艾滋病服刑人員被緊急提上了議事日程。
2004年7月,沙洋廣華監獄被確定為湖北省監獄系統關押男性艾滋病服刑人員的唯一服刑點。廣華監獄監獄長余旭斌說,在人選方面,監獄黨委慎之又慎,堅持四項原則———政治覺悟高、心理素質好、業務能力強、身體健康精力充沛。
時年32歲、監獄醫院最年輕的副院長王文廣成為最合適的人選。2005年3月,王文廣被選派赴司法部參加艾滋病知識培訓。6月18日,王文廣被選派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學習。
面對挑選,王文廣心裏跟大家一樣排斥。雖然是醫生,他還是對艾滋病這種“世紀瘟疫”並不了解,而親戚朋友的態度更令他不安。
在艾滋病犯監區組建前,這裡還住著百來戶人家,經常人聲鼎沸,街坊鄰居互相往來好不熱鬧。
“蚊子咬了病人也會傳播的。”當時這個傳言越傳越瘋,隨即,周圍住戶搬家的速度幾乎可以用“丟盔棄甲”來形容。
鄰居都走了,王文廣的母親依然守候。老人家告訴王文廣:“媽是不會搬家的,媽怕你孤單,想讓你一抬頭就能看見家裏亮著的燈。你最好不要在這裡上班,找領導要求調走,辭職也可以,我們養得起你。”
王文廣想法的轉變,是在跟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桂希恩教授“一對一”跟蹤學習後。
對艾滋病患者噓寒問暖、端茶倒水,經常把他們接到家裏同吃同住。這一切,桂希恩做得很自然。王文廣深受感染,他也開始以臨床醫師的身份,默默與30多名艾滋病人進行零距離接觸。
2005年6月21日,廣華監獄艾滋病犯監區成立。作為監區唯一的“權威人士”,王文廣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同事渡過“恐艾”關。
舉辦知識培訓,開辦宣傳欄、櫥窗,與值勤民警挨個談心,經過一個月的宣傳,同事們逐漸消除了“恐艾”心理。
艾滋病犯刺出帶血針管
艾滋病犯監區成立後,湖北全省在押艾滋病病毒攜帶服刑人員,都被集中在這裡關押。而之前,絕大多數服刑人員並不知道自己跟艾滋病有關,他們以為自己得的是如肝炎類的傳染病。
按照管理規定,將病情“集體告知”是繞不開的程式,而對不知病情的服刑人員來說,“集體告知”無異於“死刑宣判”。
於是,“火山”爆發了:哭喊、辱罵、頂撞、叫囂、暴力……那種瀕臨絕望、歇斯底里的掙扎集體爆發出來。一時間,監區上空黑雲重重。
余旭斌說,在“集體告知”前,監獄黨委專門開了三次會議,制定了詳細的應急預案。“火山”壓下去了,但“熱暴力”平息後,這裡的服刑人員都沒了精氣神,成天耷拉著腦袋,目光呆滯,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仿佛只是一具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身為醫生的王文廣了解其中緣由:這種表面的平靜下面,可能在蓄積反抗的力量,在醞釀著更大的反抗風暴。
如何解除這次危機?
不戴手套,不穿隔離服,不佩戴防護用具,王文廣一次次坐在艾滋病犯床頭挨個“話療”,他要用最坦蕩的心懷喚醒最絕望的呻吟,贏得服刑人員的信任。
2005年8月10日,服刑人員胡某服藥後稱身體不適,王文廣前來檢查。
“給老子吃的什麼藥,肚子好痛。”胡某突然罵了起來。
“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來,我先檢查一下。”王文廣平聲靜氣地回答。
還未等測體溫,胡某狠狠把體溫表摔在地上,突然伸手從護士治療盤中搶走注射器,朝自己的左臂垂直一扎,針管立即帶血。
“反正治不好,不如拉個墊背的。”胡某從床上跳起,躍到地面,持針管刺向王文廣。
後退、側身,王文廣成功躲避第一針後,胡某接連刺出了第二針、第三針。針針相向,險象環生……
胡某被制服後,走出監區的王文廣頓覺兩腿如棉花一樣地發軟,腦袋一片空白,手劇烈抖著摸出一根煙,一口氣抽掉幾乎一半。
胡某這個“堡壘”必須攻下。不然,監區的工作沒法開展下去,一旦其他服刑人員都有樣學樣地跟民警作對,不服改造的服刑人員會成為獄中的“大爺”。
王文廣明白,胡某這樣的人越是歇斯底里,越說明他們內心的恐懼。而作為醫生的他,則要用更加包容的心態對他們進行危機干預。
第二天,他依然坐在胡某的床頭聊天:“我是醫生,你是病人,不會怕你,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們都在盡最大努力呵護你的生命。”
一直到第22天,胡某低頭認錯:“王警官,我不懂大道理,但認準了一點,以後你怎麼說我怎麼做。”
從身體零距離到心靈零距離
零距離管理推行一年後,監區終於從亂到治,各項工作步入了正軌。此時,艾滋病犯監區面臨的則是,如何從身體零距離向心靈零距離拓展,讓服刑人員有尊嚴地改造。
2006年8月,服刑人員鄧某入監時,已經奄奄一息,一步三喘,胸腔中發出可怕的聲音。王文廣接手這個病人時即發現,鄧某感染非常嚴重卻沒有高燒,體症與症狀的背離已說明,鄧某的身體幾乎沒有免疫力。
為此,監區特意在監院外給鄧某設了一個小單間。
天氣異常炎熱,走進屋內,一股濃烈的味道撲鼻而來。王文廣把鄧某的褥單掀開,原來鄧某尿床了。他從值班室拿來一套新被單,端來一盆水,邊給鄧某擦洗,邊叮囑說,要注意清潔衛生,有什麼需要,你只要拉一下床頭的報警器,我們隨時就到。
除了端菜端飯、端屎端尿外,王文廣每天還要做檢查,清洗皮膚,打點滴。每次檢查時,他總像醫生鼓勵病人那樣說:“你好了很多,我們一起努力。”
一個月後,鄧某被保外就醫。臨走前,他拼盡全身力氣彎腰鞠躬:“謝謝,是你們,給了我做人的最後尊嚴。”
2009年3月,服刑人員鄭某調來監區時,除了深部真菌感染外,還有卡氏肺孢子蟲肺炎,腸道隱孢子蟲感染。病毒的折磨讓鄭某連走一步都很困難,病情不亞於鄧某。
對於鄭某的治療,除對症進行外,監區還特意申請了脂肪乳、氨基酸等支援治療。
一個月後,鄭某真菌感染得到消除;三個月後,鄭某已能和正常人一樣下地走路、吃飯,做簡單勞動。在採訪中,記者看到,鄭某正在生龍活虎地打乒乓球。他高興地對記者說:“我的命是王警官救的,我從內心感謝他。”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5年時間,監內的艾滋病服刑人員病情始終得到有效控制,改造情緒穩定,沒有一例因感染而導致的死亡事例。
提供艾滋病犯管理樣本
緩解醫療壓力實質是為改造加碼。為了制止隨時發生的違紀事件,監區民警職工都有個共同約定,只要監內呼機一響,他們就在第一時間趕到。
2005年9月,服刑人員趙某以營養餐肥肉多為由,公開“罵、打、砸、摔”。
監區副教導員蔡明學站出來,給趙某戴上了腳鐐手銬。旁邊的服刑人員劉某站起身來,威脅、挑撥道:“公安的見我都怕,勞改警察算什麼?信不信我們兄弟跟你玩一玩?”
面對挑釁,蔡明學決定關劉某禁閉。見動真格,劉某找到一個花缽砸向蔡明學:“出去後,第一件事就是滅了你。”
“我等著你!”蔡明學大聲回答。
與此同時,王文廣試圖從軟肋處攻破劉某的“堡壘”,以另一種方式完成對蔡明學的支援。事發一週,王文廣趕赴劉某家中,劉某父母對兒子早已傷透了心,但在王文廣苦心勸導下,最終同意進監探視。
劉某喜歡彈吉他,監區為他買了一把。在2005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劉某深情彈了一曲《獻給愛麗絲》。
劉某說:“警官,我錯了。”
2007年年底,監區成立了文藝、書畫、體育、棋類小組,監區民警職工經常和艾滋病服刑人員一起打乒乓球、羽毛球、下棋,無論是誰輸誰贏,笑聲總會連綿起伏。
每逢春節和世界艾滋病人日,民警總要與服刑人員同臺聯歡,聯袂演出,互道祝福,互相鼓勵。
一些家屬還被邀請到監區做幫教活動,他們對監區濃厚的人文氣息讚不絕口。廣東一位親屬說:“這裡有笑聲、有歌聲,有真情、有生機,給我們的親人樹立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5年時間裏,王文廣始終向病犯傳遞心聲:堅強活下去便有希望,也許就在生命中的某一天,艾滋病就被攻破了。
每名刑釋人員臨走前,王文廣都會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告訴他們,出獄後,只要有什麼問題,他們首先要問王文廣,到哪去,找什麼人,領什麼藥,王文廣一一告知,每年他要接到三十多次這樣的電話。
5年來,廣華監獄艾滋病犯監區被授予集體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15名民警職工受到省監獄局以上表彰。監區也成為全國監獄系統管理艾滋病犯的一面旗幟,近3年來,北京、廣東、湖南、重慶等十幾個省市兄弟監獄來參觀學習。
而在王文廣和他同事心中,這僅僅是個開始。他們希望能在預防艾滋病人犯罪和管理艾滋病犯上,為湖北乃至中國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標本。(記者胡新橋通訊員曾憲斌周微明江峰)
來源:法制日報
【 發表感言 】 【 關閉窗口 】 主辦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
来源网址